第221期

青才汇潇湘(33)丨伍国华:对“星辰大海”的学术追求永无止境

来源:中人社传媒 作者:易巧君
2024 08/09 09:39:18

关注我们

@湖南民生网

微信公众号: hnmswcom

扫描二维码,关注民生

编者按:人才是强省之基、发展之要、竞争之本。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向全省发出坚定不移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的动员令,三湘大地尊重人才、爱惜人才、重视人才的氛围愈加浓厚。省委组织部、省委人才办、中人社传媒联合推出《青才汇潇湘》专题(点击可阅读更多),全面展现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用行动凝聚力量、以拼搏激发创新梦想的青春事迹。敬请关注。

伍国华:对“星辰大海”的学术追求永无止境

中人社传媒记者 易巧君

国防科技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中南大学“十佳青年”,“部分代表性论文”列至130余篇,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3年度榜单和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翻开85后湖湘青年英才、中南大学教授伍国华的简历资料,简直如同看到了一位亮光闪闪的学术“明星”。而我们的约访,也不由得围绕学术研究展开。

创新来自对世界的理解

记者:不少人说起写论文、发论文都“一个头两个大”,但从您的论文出产数量和刊发级别看却似乎是另一番状况。您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是从何时开始的?

伍国华:其实,最初上军校的我,并没有想过要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我是看着抗战片长大的农村男孩,对于部队、军人有天然的好感。另外,在1998年冬天,我还第一次见到了军人。当时,他们泡在冰冷的泥水里挖坑埋光缆线,晚上就睡在我们小学旁边废弃的屋子里……能吃苦、打硬战的军人形象进一步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与此同时,我一直比较喜欢阅读,尤其是像《曾国藩》之类的历史人物传记,以及金庸的系列武侠小说等。它们传递的家国情怀、侠义精神等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并逐渐开启了我对于世界的理解,而这是包括学术研究在内的创新源泉。

所以,本科期间,我曾一度认为自己会去基层部队、去边疆建功立业。但读硕士的时候,导师见我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比较强,特别鼓励我沉下心把科研做好,说如能围绕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做出突破性成果,可以为科技强军作出更大贡献。

我正是在这位特别善于鼓舞人心的导师引领下,逐渐体会到了“认认真真干一行,也能真真切切地爱一行”,并因学业成绩和科研成果突出,硕士阶段获得提前攻读博士资格。博士期间,我还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支助,公派去国外大学学习,在一位著名院士指导下接受了一年半的联合培养。

记者:至今,您不但有一项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和两项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还有十余项军队部委项目和省重点项目等,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3年度榜单和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可以给我们讲讲其中的奥秘吗?

伍国华:申请项目,应该主要和大家一样,既需要打好扎实的研究基础,也需要一定的运气,更需要契而不舍地“卷”自己。

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不同,主要可能是我可以“两条腿同时走路”,即通过国防科研体系和普通自科基金体系进行申报,并且我所专注的智能优化与决策等正是科技强军、科创发展所急需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这个榜单主要分为“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个部分。2023年,前者全球共计210198位科学家上榜,中国23484位,后者国内8029人入围,表明我们国家学术研究实力近些年进步非常快。能入选这个榜单,我感到很荣幸。

“优化与决策”无处不在

记者:除以教师身份上课外,您不但主持项目、发表论文,还经常进行学术交流与报告,并为近20种国际期刊、学会等进行学术服务与兼职,请问您是如何兼顾好的?

伍国华:我的专业是运筹与任务规划,就像田忌赛马的故事一样,是要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协同应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现代背景下,即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方法寻找组织和管理的“最优解”。

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类似这种“优化与决策”思维无处不在,如你走哪条道路去上班用时最少,何时何地何价买房更适合,等等。而我的这些工作也适用,如哪些资源可以共享,什么条件下可以互促,以合理安排不同工作的时间和投入。另外,我会习惯列下每日工作清单,绝不能“打乱战”。此间,我也会区分,哪些必须不断追求完美,如科研;哪些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如部分事务性工作,少作多余内耗。

记者:那您从军队院校复员至普通高校、从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转隶自动化学院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否也可说是“优化与决策”的结果?

伍国华:是的,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也常常需要运用“优化与决策”思维去进行取舍。但这种人生选择不能绝对地去比较优劣,它只是当时背景下自己出于现实或长远需求作出的选择,或者仅仅是追随自己的内心。

像我在国防科大工作4年后,选择来到中南大学成为一名特聘教授,有当时部队改革的背景,有中南的诚意相邀因素等。另外,我相信无论在部队或地方都能做自己内心喜欢事情,利用自己专业为社会和国防事业作贡献。实际上,我现在已组织了一个更大的团队投身于国防科研事业。

而今年4月,我转到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主要是出于专业联系更紧密的考虑,这样研究工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科。这可能也说明,人生选择有时候我们也难以确定是否是“最优解”,此时不要太过于纠结,可以先寻找当时条件下的“满意解”。

寻找学生培养的“满意解”

记者:那在培养学生方面,您是寻求“最优解”还是“满意解”?具体方法呢?

伍国华:人才培养没有固定模式,我非常愿意尽己所能和培养对象一道寻求“满意解”。

研究生培养主要是聚焦理论前沿和国家及行业需求做科研。我们现在提倡不唯论文,但这不是否认论文作为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撰写高水平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训练的重要方式。

在这方面,我的要求一是要有好想法,不能只为完成任务简单重复以前的工作,要在对自己领域知识牢固掌握基础上,多对知识体系进行拓展,多交叉融合和集成创新。二是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多多建立科研信心,就像我的国外导师之前常对我说“这个想法很好,可以撬一撬”,我也常鼓励学生多尝试总会有收获。三是要有执行力,我会制定较为详细的培养计划,督促和指导学生执行。

很开心,我培养的研究生都参与了重要课题,不少发表了高质量论文,获评省或学会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和国家奖学金的也有好几位。他们中不少人即使去了其他高校继续深造,在就业等人生关键选择时刻也愿意打电话回来和我交流,我觉得这是一种莫大的肯定。

记者:您的研究服务于航空航天应用领域,这方面的专业现在也比较热门,您认为它会不会饱和?您的科研下一步是何打算?

伍国华:我认为不会饱和,因为人类对星辰大海的追求永无止境,它既源于人类对未知探索的天然兴趣,也源于各国军事竞争等现实需求。

下一步,希望能将我们的工作与行业的进步真正结合起来,服务新质战斗力、新质生产力生成。我们研发的建模与优化引擎等已经成功应用于多个工业部门,并准备把在任务规划等方面的成果积累服务于当下渐热的低空经济,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