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 2023 年应届毕业生来说,开年春招或许是他们拿到 offer 的最后冲刺机会。近年来,随着“慢就业”现象越来越常见,大学生们的就业观也开始出现摇摆不定的姿态。

就业观·2023春招季 | 当“慢就业”遇上春招季,有业不就或缓解

2023-02-16 18:53:33 · 中人社传媒 · 龚颖 李娜

中人社传媒记者 龚颖 李娜

对于2023年应届毕业生来说,开年春招或许是他们拿到offer的最后冲刺机会。近年来,随着“慢就业”现象越来越常见,大学生们的就业观也开始出现摇摆不定的姿态。

眼下,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万物复苏,经济起势,全省各地招聘市场都透露着火爆的人气。当“慢就业”遇上春招季,那么,作为今年全国逾千万的高校毕业生大军,他们是否会抓住这次机会“职”为一搏?还是依然在“慢节奏”中徘徊观望等待更完美的时机?

2月上旬,中人社传媒旗下就业吧APP面向省内2023届高校毕业生发起了一项关于“慢就业”深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届毕业生就业心态似乎更加积极,他们正甩开膀子跑进“春天里”。

问卷样本:收回有效问卷2541份,覆盖全省76%高等院校。其中,男生占比33.46%,女生占比66.54%;应届毕业生中大学本专科生占比87.01%,硕士研究生占比12.99%;管理学占21.65%、医学占14.17%、哲学占5.91%、理工类占15.75%、教育学占8.27%、艺术类占9.076%,此外,还涵盖力学、法学、文学、农学等学科科目。

仅16.93%选择“慢就业”,有业不就或缓解

如何看待“慢就业”?调查显示,有33.86%的大学生比较看好,认为“慢就业”将来是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现象;有17.32%的学生不看好,认为这是大学生就业的不良现象;还有48.82%的学生保持中立态度。

“对于就业空窗期,我最多只能接受半年。”湖南女子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张珂表达了其对于“慢就业”的态度。作为千万考研大军中的一员,张珂目前正在等待考研初试成绩出炉。

一边是焦急的等待,另一边却也在积极的行动,张珂告诉记者,考研并不是自己唯一的目标,找工作也被纳入了今年上半年的行动清单,只要有合适的招聘会都会去“淘”一圈。她发现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后,线上招聘会明显更火爆了,而这种火爆的人气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她和同学们的就业信心。

这届毕业生会否选择“慢就业”?调查显示,仅有16.93%的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慢就业”;31.50%的大学生了解“慢就业”,但明确表示不会加入“慢就业”大军;还有35.04%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以前从来没有听过;另有16.53%的大学生不了解,不过有可能会考虑“慢就业”。

在张珂看来,对于大学生来说,找到一份工作并不困难,尤其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各行各业经济都在复苏,招聘需求也水涨船高,然而,最难的是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父母希望我能回去找一份工作,然而由于面临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情况,参加家乡的线下招聘或者面试都比较麻烦。”张珂坦言,自己所参加过的招聘会,很少有涉及老家山西的工作岗位,这也让她在求职时犯了难。

记者了解到,近年各地方院校虽已打破地域限制,但提供就业信息时依然存在地域覆盖面不足的问题,且以本地或者周边信息为主。“对像我一样想回家乡就业的学生来说,可能只能靠自己在网络上找信息、投简历。”张珂说。

如果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那些可能或已经选择“慢就业”的应届生们也道出了自己的理由。调查显示,57.87%的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是因为竞争太激烈,找不到满意工作;43.70%的大学生是有自己的梦想,觉得可以凭自己闯出一片天地;还有42.52%的大学生是因为家庭给予充分的支持,不着急找工作;52.76%的大学生是为逃避就业压力,对前途一片茫然;33.07%的大学生则是选择理性就业,慢慢考虑人生道路。

“工作一般都能找到,难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是记者所采访毕业生们的共同感受。对于等一等再就业现象,湖南农业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张胜利分析,“慢就业”在前几年频繁出现在大家的视野当中,主要是其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就业预期、工资预期又在不断上升,导致出现了有业不就的情况。但今年由于前三年被压抑的就业需求急需得到释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大学生“慢就业”的倾向。

超6成有就业目标,仅2成对求职感到焦虑

在招聘市场上,求职者是“盲选”还是有明确求职目标,关系着能否顺利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24.81%的大学生对于将来就业方向有着明确的目标;37.40%的大学生表示有就业目标;26.77%的大学生就业目标比较模糊;仅有11.02%的学生感到没有目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邓佳丽同样将在今年6月走出校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正在广州一家媒体实习。春节过后,邓佳丽一直在积极地投递简历,她表示,虽然现在有实习单位,但工作并没有定下来,还是会不断地比较更好的就业机会。“我觉得适合我的工作还是挺多的,而且很多媒体公司一直在招人,只是与我职业发展目标能精准匹配的不多,希望找一个相对好一点的。”

对于邓佳丽来说,在6月份毕业之前,拿到一份满意的offer并不难。她坦言,包括自己在内的身边同学都没有那么看重高工资、高福利,而是更看重工作的稳定性与职业发展的长远性。“虽然暂时没有考公的计划,但也希望能在一家稳定大型的企业工作。”邓佳丽说。

调查显示,有33.97%的大学生自信能找到满意工作,并积极准备;36.22%的大学生没多考虑,认为最终都会有工作;仅有22.44%的大学生感到非常焦虑,很茫然。

“还没开学,班级群里辅导员就不断在发送招聘信息。”张珂的同班同学王喆薇同样感受到了来自2023年春招的这股热风,作为今年即将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她明显能感觉到身边同学与上一届学长学姐们在就业心态上的变化。

王喆薇告诉记者,班上同学现在真正拿到offer的并不多,但焦虑的情绪并没有在其中扩散开来。“我觉得焦虑的应该是那些在学校玩了4年,到了就业季才开始感到紧张的同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都有着清晰的就业目标,无论是准备考公考研还是直接就业,大家都在积极行动。”

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建立了完备的就业信息渠道,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也十分丰富。如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会不定期持续发布就业信息;辅导员会及时给学生们转发各类信息,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学校也会组织不同类型的宣讲会和推介会,帮助大学生与就业单位面对面相互了解。此外,各级政府部门、招聘平台等也会推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服务。

张胜利表示,在缓解“慢就业”心态中,高校的就业指导也起了关键作用。“这些年我们也在积极地给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顺利与社会接轨”。

“在我看来,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在上涨也是事实,但以积极的心态走入社会,才是大学生该有的样子。”邓佳丽说。

就业观更趋理性,才市热风将“卷”动求职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57.87%的大学生认为造成自己“慢就业”的原因是有工作机会,但薪资待遇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不想去;48.03%的大学生则是自身条件一般,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44.09%的大学生是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好就业,想等等看。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的陈雨(化名)对此颇有感触,2022年6月从学校毕业后的她回到老家安徽待业至今。期间,她先后在北京、湖南、安徽等地找过工作,但都没有自己特别满意的。去年11月,陈雨曾短暂地在北京一家传媒公司待了2个月,但因与其职业规划和预期不符,便再度辞职回到老家待业。

“求职过程中有很多矛盾需要解决,对于我而言,找到一份真正适合自己性格、职业规划的工作很重要,比起随便找一份工作频繁辞职跳槽,我更愿意等待机会。”陈雨向记者坦言,“虽然自己选择了暂时待业,但这个时限并不是没有限期的,我要做的就是积极寻找新的机会”。

陈雨的经历并不是个例,对于这种现象,张胜利认为:“这展现了大学生对就业选择认真深入的思考,并一直保有自信;并从侧面反映出,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能够给予其经济支持。”在采访中,记者同样也感受到这些年轻人的信心和思考。

但另一方面,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不清晰,这是造成大学生“慢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少学生在接受采访中被问到想做什么或者关于未来的打算时,常常会表现出困惑的一面:“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而其直接的表现是求职简历“一键海投”。

造成大学生“慢就业”倾向的社会因素调查显示,56.69%的大学生认为市场劳动主体不稳定,出现“裁员潮”;45.6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增速下降,企业规模紧缩导致;48.03%的大学生则认为是社会存在就业歧视,缺乏公平的就业机会;31.89%的大学生认为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还有27.95%的大学生认为是AI智能发展减少了就业机会。

这种现象,从近几年大学生追捧“体制内”的趋势也可窥见一斑。张胜利表示,在三年疫情这种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大家更加追求职业的安全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体制内无论是职业稳定性、职业发展空间、社会认可度等,都更有保障并受人追捧。

对此,张胜利还表示,这也证明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就业率不能作为衡量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唯一指标,我们不光要帮助学生顺利与社会接轨,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让大学生的成才之路更加广阔。”他希望,通过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我也相信伴随着今年春天就业市场的这股‘热风’,大学生们的就业信心会越来越强。”

特别声明:本文为湖南民生网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