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万物复苏,经济起势,全国各地招聘市场都透露着火爆的人气。中人社传媒旗下就业吧APP趁机面向搅火才市的广大民营企业及求职者,发起了一项关于疫情暴发以来招聘和用工新变化的深度调查,探寻“用工航母”民营企业如何“云”上“突围”。
2023-03-03 09:58:37 · 中人社传媒 · 易巧君 周纯
问卷样本:收回有效问卷2540份,其中企业1113份,员工1427份,均为民营企业,涵盖农林牧渔业、建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
民营企业为我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正因如此“航母”级体量与重要性,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甚至疾呼:“民企从根本上影响就业民生,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
春江水暖鸭先知。眼下,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万物复苏,经济起势,全国各地招聘市场都透露着火爆的人气。中人社传媒旗下就业吧APP趁机面向搅火才市的广大民营企业及求职者,发起了一项关于疫情暴发以来招聘和用工新变化的深度调查,探寻“用工航母”民营企业如何“云”上“突围”。
54.06%民企以“云”招聘为主
新老途径或呈“融”之势
疫情三年,现场招聘会难见踪影,几乎所有企业HR都有转战线上招聘经历。调查显示,通过信息化途径招录员工比例占8成以上的企业有16.22%;更多企业在5~8成区间,为37.84%;另外,3~5成的也比较多,占27.93%,由此可以看出,54.06%企业招录员工以线上招聘为主。
与此相呼应,调查还显示,50.45%企业认为信息化时代更好地为招聘赋能,效率更高。
李先生是一位参加过数十次线上招聘的HR,当下他最认同的线上招聘是直播带岗。他表示:“直播能够同时面对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求职者关心的问题在互动交流区回答均有展示,这对比较拘谨的求职者也很有帮助。”
另外,不少企业尤其提到认同视频面试效果。如腾讯会议视频面试,其智能降噪功能让面试高清、流畅;微信视频面试,简单方便,无需下载APP;还有部分企业使用专业视频面试平台,面试过程能保存,还不用担心被电话打扰等。
而来自员工方面的调查则显示,他们使用过老乡群(13.99%),目标公司官网(23.78%),人社、教育等部门招聘平台(46.15%),商业招聘平台(41.26%),还有17.41%的人有过通过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直播等其他信息化途径找工作经历。
记者还注意到,即使是当下火热的现场招聘会中,“云”亮点也是频频受到关注。
如不少招聘会都是以“线下+线上+直播”方式组织,除了线上同步发布企业和岗位信息,还组织主播到展位现场邀请用人单位介绍公司情况和岗位需求,屏对屏帮助不能来到现场的求职者实现“云”求职;或者现场设立招聘直播间,邀请企业HR轮流担纲“带岗主播”,通过互动问答,在线为求职者介绍企业经营状况、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内容。
而2月11日举行的2023“春风行动”暨促进大学生就业“金桥行动”长沙新消费人力资源专场活动还发布了长沙新消费人力资源线上服务平台,服务和赋能企业人才成长及招工用工的需求。据介绍,该平台还打通了团省委数字智慧共青团的实习就业模块,通过“金桥行动”全面覆盖全省128所高校、260万在校学生,推动大学生留长就业创业。
采访中,不少企业HR都表示,很高兴看到当下火热的春招中,面对面的现场招聘会、没有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线上发布招聘信息、可以随时互动的直播带岗有融合之势,这对他们企业在信息化时代的招聘用工无疑大有裨益。
“云”管理认同率超99%
专家建议应厘清边界
因为疫情被“催熟”还有“云”管理员工。调查显示,选择微信群每日工作汇报的为60.36%,选择网络会议的为61.26%,选择视频监控居家办公的为16.22%,选择“其他”的则高达84.68%。
那么,“其他”到底有些什么呢?
希而思(长沙)科技研究院副总经理李畅表示,他们公司还用到了信息化用工管理平台钉钉,启用了相应OA审批及相应功能模块。
湖南瑶珍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蒋珍凤则介绍,他们在优化内部管理上,新增了云应用对人力资源、智能审批、云储存进行管理;增加了数字管理模块,分子公司日常运营全部上系统,实现了移动办公。
而关于信息化管理效果,调查则显示,27.03%的企业认为“很好”,72.07%的企业认为“一般”,认为“很不好”的仅为0.9%,即“及格线及以上”的信息化管理认同率超99%。
李畅认为对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效果还不错,具体表现在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沟通成本和人力成本,省去了中间繁杂的审批等待环节,并让工作有痕迹,明确了过程性管理和结果导向。
那么认为“一般”的企业,给员工信息化管理扣分主要有哪些原因呢?
调查显示,25.23%的企业认为,居家管理效率低下。与之相应,湖南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刘先生提到,公司属于服务行业,部分人存在“网上说得好、实际耍滑头”等现象。
而李畅则提到,高级别的信息化开发成本较高。另外,信息化交流中如何做好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是否在无形中提高了员工加班频率等问题,也需要认真对待。
值得一提的是,民营企业管理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束缚,与信息化时代用工道理上应该是天然相合。但更好的用工管理永远没有穷期,广大民营企业如何让“云”管理更好地发扬优点和改正缺点呢?
一位资深HR表示,首先要厘清边界。就像前不久冲上热搜的“员工发现老板娘偷看微信果断离职”,便是典型的侵犯到员工隐私;还有那些所谓要求员工24小时在线随时响应等,则有随意侵占员工休息时间之嫌。其次要量力而为,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与现有的发展阶段和战略规划分不开,并且人是复杂的,不存在完美的管理方式,关键是看管理层怎么巧妙化解,将相关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59.46%民企将加快数字化转型
技能培训助力普工变技工
本科生年薪10万元起,硕士生年薪18万元起,博士生年薪28万元起,五险一金,包吃包住……这是株洲福德轨道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2023年招聘工程技术人才开出的丰厚条件,但该公司招聘负责人却表示自己收获寥寥。
记者走访招聘会也了解到,随着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等技术的升级,各企业对一线普工的需求有所减少,而高技术人才缺口仍在增大。在此前举办的2023年湖南省2023年“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暨劳务协作专项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上,湖南中旭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晓康作为职业导师也向记者表示,受经济结构调整与劳动力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用工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但与此同时调查也显示,对未来劳动用工的设想,有59.46%的企业将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效率。这也表明超半数企业期待推进“云”生产赋能生产,并能有相应员工能匹配这样的生产力。
那么,普工变技工这道坎迈过去,到底难不难?
楚天科技人力资源部经理唐美强有着多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他表示,技工渐渐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不少公司也打通了相关人才培养与晋升渠道,为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提供了充分的舞台。
而从2014年便一直大力推动公司智能化升级生产的蒋珍凤则提醒,求职者不要把这个过程看得过于高大上,甚至对相关岗位产生畏难情绪。一是如今大家都有一定的互联网素养,这是相关技能学习的良好基础;二是绝大多数智能化操作都在往简单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并且都配套有相应培训。
她还举例,瑶珍粮油有一位收储部门工作人员只有初中文化,但经过培训后却对相关智能收储工作十分胜任,加上非常认真负责,后来竞聘成为了部门负责人。她认为,信息化时代的员工关键是要不断学习、用心学习,只有这样随着平台升级,能力也会升级,也将更难失业。
这种能让员工职业生涯更飞扬的技能培训,也正被人社部门通过实施企业学徒制、给予企业技能培训补贴、组织相关技能培训班等措施予以推进。
与此同时调查也显示,有近半数人对参加培训、提升技能表达了期待。而罗晓康在招聘会现场也遇到了不少前来咨询如何获得更好发展机会的普工。此时,他都会给他们分析生产企业智能化升级的大趋势,鼓励他们暂时不会某些智能化生产技术没关系,可以积极参加企业和政府部门等组织的相关技能培训。
48.25%员工认为信息化时代有助维权
专家:“云”卷“云”舒应是双向奔赴
“云”维权也被疫情“催熟”了。近日,由于被拖欠工资,在宁乡市某工厂上班的刘先生抱着试试的态度,通过长沙人社“一码通”微信小程序投诉。出乎他意料的是,上午刚投诉完,下午就收到了被拖欠的1800元工资。
长沙市就业与社保数据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为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有人管、能落实、有反馈”,“一码通”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可将接收到的线索按属地、发生地即时自动分派到对应的县(市、区)人社业务部门。同时,线索进入办理状态后,就会有短信告知申请人办件状态及办理时限,平台也将实时反馈市民查看情况。而管理人员则可实时查看问题统计及分析,各县(市、区)人社部门线索接收、办理等情况,便于督办考核。
而调查也显示,有48.25%的员工认为信息化时代方便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
事实上,我省近年来也在加大信息化力度化解农民工忧“薪”结。除了持续完善全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的功能和数据指标,实现对在建工程项目的全覆盖监管、对用工管理和工资发放的全过程监督、对欠薪预警信息的全闭环处置;还进一步畅通监管举报渠道,开通全省欠薪线索网上反映平台,农民工扫码关注“智慧人社”微信公众号即可反映线索。
当然,从企业方面来说,包括要求处理欠薪在内的“云”维权更易触手可得,可能也意味着更容易被员工“找茬”。调查中也有相关体现,如有41.26%的员工认为信息化时代更方便向公司表达意见、建议。
但比较可喜的是,只有26.13%的企业认为信息化时代公司舆情管理更难,也即员工们的“云”维权大部分被公司“欣然接受”。
那么,信息化时代,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员工劳有所得、幸福生活和企业生产提效、管理提质的双向奔赴呢?
有丰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经验的万女士表示,近年随着各相关更可触及的网络平台出现,“云”维权的人确实越来越多,还有地方已推出相应更便捷高效的“云”仲裁庭。
她认为,企业不要把员工“云”维权视为洪水猛兽,而要把它当作一面镜子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可改进的方向,从长远来看有助于让企业发展更加轻装上阵。并且,就如“‘仲’字拆开来看可理解为“中间人”,他们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人员不论“云”卷“云”舒都会不偏不倚,在法律框架内尽量让企业与员工各取所需,实现双向奔赴。
特别声明:本文为湖南民生网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