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待,其在从业者的精心培育下能够蓬勃生长,既成为盈利持久的商业模式,促进社会繁荣;也成为连接学术与生活的独特空间,承载人们的知识渴求与情绪释放。
2024-10-18 11:15:07 · 中人社传媒 · 兴仁平
近来,学术酒吧从北上广盛行,逐渐漫延至西安、长沙等地,并持续走红网络。“我在酒吧听社会学讲座”“学术陪酒,一喝就有”等网络热帖更是吸引了不少点赞、讨论或质疑。
不可否认,“学术”和“酒吧”,两个分别代表着严肃和喧哗的字眼组合在一起,容易引起一定的违和感。但在我国,“学术”一词使用并没有法定限制,也不像“中国”“全国”等字词在企业冠名中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从严审核。
学术酒吧,起源于英国的SciBar(“Science in a Bar”的缩写),最初是英国科学协会的非营利项目,其目标是让更广泛的公众了解科学知识。如今,其指在酒吧里组织的非正式学术讨论,吸引人们来共同参与、学习和研讨,应该说已变成了“营利”是目标,“学术”为手段或途径。
再直白一点说,其和演艺酒吧、摇滚酒吧、电影酒吧等并无二致,中心词都在“酒吧”二字上。开办“学术酒吧”,从业者不必避讳是商业行业,顺势而为就好;参与者也没必要在“靠谱不靠谱”上过多纠结,顺意来去就行。兴许,在“自然”之力的加持下,倒更能呈现多方共赢局面。
如今,一方面,整个社会知识文化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正在或有志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的年轻人日益增多,他们对于好玩、有用的学术需求增大;另一方面,正如科创与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酒吧里的学术活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一种科普行为,人们在轻轻愉悦中更加容易交流知识、收获灵感。
学术酒吧正迎来发展风口。正如身兼当地博士交流协会负责人的从业者表示,变化太快,对于未来没有细节性规划,但有三件事是学术酒吧中心思想,第一是培养创客,第二是收集科技项目,第三是模式输出,做全国推广。当然,也有被科技公司“优化”、做过“失业博主”、再创业开学术酒吧的从业者,是致力让“卷又卷不动的、躺又躺不平”的年轻人“产生一种回家的感觉”。而体制内不少担心自己研究容易脱离现实的青年学者,也表示期待借此冲破象牙塔,与社会作更多有效连接。
所以,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商业”现象,学术酒吧正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我们期待,其在从业者的精心培育下能够蓬勃生长,既成为盈利持久的商业模式,促进社会繁荣;也成为连接学术与生活的独特空间,承载人们的知识渴求与情绪释放。
特别声明:本文为湖南民生网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