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样一个大家都认识到不对的问题,就是久查难改?如何清除积弊?
2023-08-10 18:17:57 · 中人社传媒 · 兴仁平
《毕业生“纸面就业”?68元可买山寨协议,有辅导员代签三方》《教育部派出工作组赴各省开展专项核查 严查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弄虚作假》……连日来,“就业数据弄虚作假”话题再掀热议。
然而,往前查一查,却可发现至少从2006年开始,就有媒体揭露高校就业率的“数字游戏”,抨击其是“圈里人皆知”的皇帝的新衣;教育部则至少从2020年开始,就正式发文要求“四不准”,并开通一系列监督渠道,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核查等,严格保护毕业生权益。为什么这样一个大家都认识到不对的问题,就是久查难改?如何清除积弊?
“纸面就业”现象背后,一方面映证了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工作之重要,其有助政府调整政策和民众调整预期;另一方面同时暴露了部分高校开启此拙劣表演的私下盘算,以漂亮数据完成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借此吸引更多学生报考,获取更多教育资源。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此题无解”呢?其实,对比2020年发文,今年教育部的要求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三不得”规定,从教师端破除不合理做法,使桥归桥、路归路,致力让相关工作人员相对单纯地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学生就业率收集、统计工作。
与此同时,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开始不断强调推进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各大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在此,如将其理解为并列结构,那“高质量”位于“充分”之前,是现阶段就业工作需要首先考虑和重视的问题;如将其理解为偏正结构,那“纸面就业”的形式主义,更是与“高质量”的充分就业要求背道而驰。正如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实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目标,全社会必须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树立新的就业质量观,从考核学校“就业率”向评价学生“就业能力”转变。
另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就业率不再是代表高校办学水平的唯一参照。接受高等教育除了能够提高人们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已成为无数人的人生追求,更好地享受人类进步文明成果。所以,我们如果苛求那些愿意先奋斗两年考研、考编的毕业生,以及那些希望毕业后先旅行或者当志愿者的人,去配合完成“纸面就业”更是完全没有意义。
这也表明,就业率“数字崇拜”环境正遭遇内外夹击,逐渐瓦解是必然结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别让一个数据损害母校形象和毕业生就业诚信,政府、高校、老师、学生一起携手同心,真正做好毕业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真正助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特别声明:本文为湖南民生网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