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22病室)主任。

编者按

在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中风也叫脑卒中,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由于中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湖南,有这样一位医生,致力于脑血管疾病研究30余年,拥有着大量临床诊疗经验,却仍在繁忙工作之余坚持学习医学前沿知识,深入钻研脑瘫、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博览国内外学术专长,积极寻求脑病治疗的新突破。他就是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22病室)主任刘秋庭。
作者:

白衣秉丹心 健康教育伴你行

 近日,记者在湖南省脑科医院见到了刘秋庭,全神贯注、严谨与沉着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但在随后的交谈中,他的睿智与幽默更令人心生崇拜。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刘秋庭作为一名老党员早已把健康中国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从医30余年,刘秋庭始终热心于医学公益讲座。每年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2011年起湖南省脑科医院加入到宣传的行列,刘秋庭作为牵头人,每年都要组织预防教育讲座,以及社区、乡村义诊工作。截至目前,通过义诊等已筛查出1.7万余名高危人群。刘秋庭始终认为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他三十二年如一日,即便是工作再忙也要把健康教育相关工作提上日程。“现在慢性病的防治成为了一个‘牛鼻子工程’,慢性病排第一位的就是脑血管疾病。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全民预防教育,让大家都知道脑血管疾病救治的‘黄金三小时’。”一说到工作,刘秋庭便不自觉地严肃了起来。

  刘秋庭为现在脑卒中开始呈现年轻化趋势忧心不已。因此,他提议医院将治疗“向前移动”,从预防入手着力加强健康教育,以此促使人们树立起全面的健康观,建立预防为主、自我保健的意识。在刘秋庭等的建议之下,省脑科医院启动了脑卒中“绿色通道”,即保证病人来医院一个小时之内所有的检查和评估等全部“一条龙”做完。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全程由医护人员陪同检查,病情评估之后获得家属同意即可马上进行治疗,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并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有患者家属感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医患一家亲啊!”

  中国卒中学会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是为了充分发挥广大从事和热心推动中国卒中防治事业发展的人士、社会团体的公益作用,由中国卒中学会设置的内部组织。省脑科医院于2016年6月加入该服务团,刘秋庭担任团长,带领全院29位医生组织开展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走进社区”“走进边远地区”“走进基层医院”等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进行科普宣传、免费体检、义诊等。省脑科医院于2017年6月获得“红手环志愿者先进单位”称号,刘秋庭也因出色表现荣获“先进个人”。“为了加大宣传力度,我们医护人员还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情景剧《预防中风 你我同行》四处‘巡演’,寓教于乐,反响蛮不错。”刘秋庭说。

恪尽职守 演绎医者仁心

刘秋庭从小在农村长大,少年时的他心中便种下了一个“医生梦”。梦想激励着刘秋庭,1980年9月他如愿进入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学习。这个17岁的益阳伢子穿着妈妈纳的布鞋和洗得快褪色却干净整洁的格子衬衫,精神抖擞地迈进大学校园。奋斗是刘秋庭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只有奋斗,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迎接辉煌的明天。”刘秋庭常常以这句话告诫自己。1985年,刘秋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只有成绩极优的学生才能自选工作方向,他虽然各科成绩全优,但最后却结合自己的性格谨慎地选择了内科。

  刘秋庭被分配到衡阳医学院附属二医院,在当年同一批入院的新人中,属他成绩最优,也是其中唯一的中共党员。但刘秋庭并没因此而有任何优越感,他开玩笑说不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就怕别人太看得起自己,因为越是被看得起他就越需要加倍努力,保持优势,不负所托。

  现在的医学院毕业生一般需实习一年才能独立值班,而刘秋庭毕业不到半年就被安排独立值班。回想自己刚开始独立值班的时候,刘秋庭说现在都能感受到那种紧张,生怕会出岔子。一次轮值夜班,起初他打足了精神,困了便去查查病房,生怕自己打瞌睡。不知不觉中上半夜平静地过去了,可刘秋庭的困劲也开始渐渐地上头,后来竟不小心睡着了。结果第二天早上主治医生查房,发现一位住院患者私自离开病房去了亲戚家过夜,而刘秋庭竟没有丝毫察觉。他因此被点名批评,“幸好没出事,要是有事后悔都来不及了”,当时院领导的话数十年过去了仍犹在耳边。后来,刘秋庭成为了老师,也经常拿这个作为例子讲给学生们听。

  32年过去了,如今的刘秋庭已经成为业内著名的脑科医生,这不仅仅是由于他高明的医术,更是因为他对待患者的认真与耐心,吸引了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寻求帮助。刘秋庭在衡阳医学院时接诊了一位60多岁的患者,她的情况十分特殊,就诊时脑干出血量已超过10毫升。由于医学数据显示脑干出血6毫升以上,死亡率即可达到80%,当地医院已经给患者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书。虽然患者一直处于持续的高烧和昏迷状态,但没有家属能看着自己的至亲只能慢慢等死却无动于衷,他们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了刘秋庭。了解情况后,刘秋庭连夜将患者转入衡阳医学院,第一时间召开专家会诊,针对性地提出了多个治疗方案。尽管希望渺茫,但在刘秋庭的字典里从没有“放弃”二字。在刘秋庭的悉心治疗之下,该患者最终奇迹般地脱离危险。患者家属因此十分感激,把他视为全家的“恩人”。“我们不能期待奇迹每天都发生,但绝对永不放弃,全力以赴。”他说道。

医无止学无境 引领更长远发展

 “医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自己要善于琢磨,还要不断地去接触前沿的医学理念,这样医术才能一直保持最佳状态。尤其是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不学习必落伍。刘秋庭自己就订了不少医学杂志进行钻研,闲暇时间还通过上网浏览等方式,获取最新的医学信息。

  其实,刘秋庭自决定从医那一刻开始,便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充电”。早在1998年,刘秋庭获得了前往上海医科大学进修的机会,当时的进修人选中他是唯一的本科生其他都是硕士及以上文凭。刘秋庭告诉记者,那时的他有使不完的劲,恨不得把一年当成五年来用。除了基本的进修课程,他还会利用休息时间去旁听其他的相关课程。上海医科大当时设置了核磁共振相关的应用课程,刘秋庭之前只是听说过却从没有见识过核磁共振,以一个医生的敏锐感,他觉得不久的将来这一定会是医院必备的检查方式。于是他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了当时在上这门课程的一位湖南老乡,一有空便去找老乡学习核磁共振的课程内容。“我也很幸运,这位老乡对我特别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刘秋庭对其充满了感激。果然,没过多久,他所在的医院就引进了核磁共振机器,可惜全院都没有专业的能阅读核磁检查片子的医生。刘秋庭说自己算是提前准备好了战斗,当时医院里能通过核磁查阅片子诊断疾病的第一批医生就是主要经由他培训出来的。刘秋庭也因此在医院“名声大噪”。

  刘秋庭说自己喜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92年互联网刚在国内开始普及,他就拿出自己攒了许久的积蓄买了一台电脑,并摸索学习如何使用。“我当时就认为这样的技术将来一定会发展,赶在学习的前列很重要。”起初他摸索着五笔输入法,一分钟只能打2个字,慢慢地他每分钟可以打80个字。刘秋庭还学会了自己修计算机,同事们都叫他“刘电脑”,谁家要买电脑也都会来咨询他。正是因为这份好学之心,也让他的学生们和他一样享受着学习的乐趣,并因此收获了一大批“铁杆粉丝”。

  从青年时期选择学医,刘秋庭在三十多年的时光中一心行医济世,传播脑卒中知识,演绎出了不平凡的历程。那一个个看似平凡的医者仁心事,好似一片阳光,又像燃烧着的火种,给病人和家属以温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