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1981年12月生,现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电子科学系教授。2015年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6年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高贵长期从事合成孔径雷达(SAR)目标检测与信息处理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对精确制导、对地观测、战场侦察、海洋监视、地形测绘等诸多军用/民用领域具有广泛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高贵的研究成果被各大研究机构广泛采用,并已被物化集成于我军情报生产业务部门,在多个装备系统中成功应用,取得显著军事效益,他是我国军事高分应用系统的主要论证人之一,参与了我国多颗现役雷达卫星的设计论证工作。

编者按

 20年前,高贵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凭借着对信息通信工程的满腔热情,跨越两千多公里,从内蒙古来到长沙。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他,经历过抗洪救灾、国防设备科技研发……在他心里,始终坚持着“祖国需要我,我必将义无反顾”的信念。
作者:

从工具台到实验室的少年时光 

眼前的高贵,像照片中一样透露着温和的笑容。一身军装,精神抖擞,这个魁梧的内蒙汉子,眼里透露出的坚定给人以踏实。   高贵有着漂亮的求学履历。但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对此却不愿多谈,“十几岁时的学习经历已成过去,现在都三十多岁的人了,就不能总是回首过去了。”他憨笑着对记者说,一脸腼腆。  如今已是国防信息通信工程专家的高贵,从小便有着成为发明家的梦想。

  1981年,高贵出生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县城。那个年代,书籍较为匮乏,语文书里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高贵反复看过几十遍,心里想着长大后也要成为发明家。当时高贵的叔父喜欢改装收音机、影碟机等家用电器,放学后的高贵常常跑到叔父家里,聚精会神地看着他将损坏的东西改装成多功能用品,时间长了他就成了叔父的帮手。高贵总想着自己独立完成这些“机器的手术”,他常“偷偷潜入叔父的营地”完成自己的实验,虽是小小年纪,但他的实验大都成功完成。

  在同龄人的眼里,高贵从小就是个天资聪颖的“学霸”。高考前,高贵参加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保送考试,并以内蒙古第一名的成绩被提前录取。但90年代末通信专业很热门,高贵心有不甘,放弃了保送机会,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高考,最终被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工程专业录取。

  一进学校,军人的使命感就油然而生。刚开始每天的5公里晨训差点要了高贵“半条命”,但与生俱来的乐观坚韧让他坚持了下来。然而国防科大军事化的管理让回家成为了“奢望”,背井离乡的生活就成了高贵大学一开始最难迈过去的坎。每当对家人的思念快要抵挡不住时,高贵就会给父母打个长途电话,害怕父母察觉到自己的难过,他就先跑到图书馆让自己静下心来,不断地去查看、研究文献,或者一整天待在实验室,让自己变得忙碌起来。“只要自己一直在忙碌,就没时间去思考其他事情。”高贵回忆道。

  从叔父的工具台到国防科大的实验室,高贵付出了汗水与泪水,离梦想一步步靠近。

 “誓与大堤共存亡”是最震撼内心的声音

1999年7月,湖南益阳、岳阳等地因强降雨而导致多处堤坝溃堤。灾区情况紧急,部队官兵均已到达一线抗洪抢险。而在长沙市内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也拉起了集结的号角声,所有学生均奔赴抗洪前线。当时正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读大二的高贵跟在匆匆出发的队列里,心情五味杂陈。“一想到因为灾难而受灾的群众,我的心里就十分难过。祖国需要我,人民需要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出发,因为心里有强烈的使命感。”高贵回忆道。

  他们被安排驻守岳阳大堤。伴着淅沥的小雨,顾不上片刻休息,大家就冲上堤坝码沙袋,一袋又一袋,泥水浸透了鞋子裤子,却没有一个人停歇。接下来的半个月,清晨天还没亮,高贵就与同学们一起开始码沙袋,一直到凌晨时分,大家一排排躺在泥地里,相互蜷缩着休息。“军队一声命令我们就去执行,所有人誓与大堤共存亡。”这段经历,成了高贵铭记一辈子的回忆。

  之后高贵在保定下过部队,也继续努力地进行着学术研究。2006年高贵的硕士论文获得全省优秀毕业论文奖,2008年他的博士论文获得全军优秀论文奖。

  高贵的妻子是他同届的同学,由于国防科大一个年级一般只有几个女生,大家都比较熟悉。高贵告诉记者,军校里的女生和男生一样进行着军事训练,抗洪抢险、下基层部队操练也有她们的身影,而高贵也正是被妻子的这种“巾帼英雄”气质吸引。

  “我们都经历过军事化的生活,能够相互理解对方的工作,这大概就是‘息息相通’吧。”高贵说着,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在遥感领域撑起属于中国的蓝天

“做学术就要做到全世界都来向你发出提问。”

  这是导师李德仁院士向高贵提出的要求,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里,成为他做研究的目标。

  博士毕业后,高贵在海军司令部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思考再三后,他决心回到自己生活了十年的母校,以便更高标准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母校的一点一滴都牵动着我的心,在这里我不仅能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技术,还能寄托我的深情厚谊。”高贵说。

  毕业后的高贵承担了国防科大模式识别的课程,由于多个学科都需要这门课程作为基础,因此这门课程也成了学生们必修的一门大课。高贵结合学科发展改进了教育方法,加强研讨,启发学生思考。

  一次,广州某监狱找到了高贵,提出希望能有技术让他们在监区使用摄像头进行实时报数,而不用人工数数。高贵将这一项目拿到了课堂中间给同学们进行讨论和实践,最终同学们成功研发出这项技术并拿到了省部级发明奖。

  高贵所研究的卫星遥感对地观测,能够监控地球数据、监控灾情,进行大型自然灾害预报、三维建模城市规划、边海防预警等;无人机摄像头能够在田间地头形成立体监控网,实时观测作物长势并能进行产量预测……

  近十年,全球有8万多科研人员投身于遥感领域,而在该领域的顶尖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刊发文章数量最多的是高贵。这样的成绩,不仅仅是高贵个人的科研成就,更撑起了中国在遥感领域的一片蓝天。

  “精神的自由,学术的平等”是高贵任教以来一贯的作风,在他眼里,人格的独立才能产生创新。老师能力高低是其次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保持与学生的交流,才能激发学生思考,为信息通信工程领域培养更多出色的接班人。

  晚上11点,高贵结束了一天的忙碌生活,离开了实验室,来到了浏阳河堤上。

  “嘿,你怎么每晚11点才来河边呀?”收拾垂钓工具准备回家的大爷好奇地问高贵。

  “刚刚才下班,一天到晚都坐在板凳上,还是得运动运动,毕竟健康第一。”跟大爷道别后,高贵又拿起手机开始布置第二天的工作。

对话

记者:您能大体概括一下目前的研究方向吗?

答:信息通信工程是一个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阔的综合性专业,涉及无线通信、多媒体和图像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数字成像、阵列信号处理等众多高技术领域。目前我正在向卫星领域方面相关科研项目发展,国家现在也对卫星领域投入很大,核心零部件实现自主研发是我们现在需要突破的方向。在之后,我将和我的团队一起,为研发出我们国家自己的卫星并拓展军民融合方面的应用而不懈努力。

记者:您觉得年轻一代可以怎样为国防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答:习近平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适应强军目标要求,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国防科大是封闭式、军事化管理,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充裕,因此国防科大培育出了一大批素质过硬的优秀青年。现在90、00后开始步入社会,年轻一代如果想为国防建设的发展作贡献首先要能吃苦,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18岁是青春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人生中最具可塑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能接受军事化的管理,能接受高强度的学习生活,打牢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那么就很有希望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同时有更坚强的意志为国防建设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