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留学归国人员到企业创办者,这是许多海归正经历着的角色转变。如何将输入转变为输出?如何走出象牙塔在社会上开拓一片天地?位于长沙经开区的湖南星索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就是这其中一个典型由“学”转“商”的创业者。

  说起无人机,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航拍。体积小巧的无人飞机通过遥控,就能在空中拍摄出震撼人心的城市俯瞰图,这种高精尖的“武器”总给人一种很炫酷的新鲜感。其实,无人机的应用领域除了航拍还有巨大的农业天地。在湖南农业大学,有一位教授在农用无人机领域不断耕耘,结出累累硕果。他就是湖南农用无人机的“先行者”李明。
作者:

暗下决心 改变农耕传统方式

李明出生在岳阳平江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寨,一家人靠务农为生,每到播种和丰收的季节,家中老老小小都忙碌在田野中。年少的李明也不例外,他每天从学校上学回来,第一件事便是赶到自家田地里,开始劳作。落后的耕作方式,将所有人束缚在了田地里,收成却依旧不尽人意。从那时起,李明便暗下决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改变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皇天不负有心人,2005年,李明被中南大学机电专业录取,开始了他的圆梦之路。

  2007年李明因为各方面表现优秀,被公派到日本东京大学深造,学习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机器人视觉技术。在日本的留学经历,让李明真切感受到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我刚到日本时就发现当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非常高,无人机应用比率在30%以上,而当时我们国家还处于农业机械化较低水平,更谈不上智能。”李明暗自立志,回国后一定要在智能农业机械领域做出一点成绩来。因此,在博士毕业典礼结束的第二天,他便回到了祖国。

  学成归国后李明收到了国内多所高校的邀请,但他最终选择了回到湖南农业大学任教,为家乡培养更多农业机械领域的人才。

  除了教书育人,李明还从事精准农业传感信息采集与智能装备研究,其中农用无人机就是其成功的科研成果之一。他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农业在机械应用上还有许多难题没有解决,我想通过研发无人机来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点事情。”

由学转商 以无人机实现儿时梦

其实早在大学时期,李明创业的想法就已扎根。而他与农业机械的结缘是在研究生时期,读博时更是细化到了农业机器人的视觉技术研究。多年科研积累后,李明对有着宽广前景的农机领域信心十足。“不同于美国的大农田,日本的田块与我国相似,他们既然能做好,我们也能做!况且中国的市场更大。”李明话里透露出回国创业的初衷。

  从2014年6月开始,李明就带领团队从设计草图开始着手研制农用无人机。设计制图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制图时,李明一坐就是一上午不起身,为了保证零误差,还需要对每一根线条进行反复涂改,很多时候都直把自己逼得眼冒金星。长沙的夏日酷暑难耐,实验室条件简陋,而且堆满了实验器材,没有空调,李明和团队成员们只能靠两台小电扇降温,实验服每天都是湿漉漉的,每个参与项目研发的人都瘦了一大圈。李明回忆说:“那时候苦和累倒是没有什么深刻的记忆,而每当研发工作有突破时,那种兴奋才是甜到心里。

  创业初期,李明的团队在资金、机械制作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他说:“作为一个创业者,必须要有大格局,要了解创业的相关知识,拥有市场思维,从市场出发考虑问题。”过去,李明只需从自己的科研项目出发,完成课题得出研究成果便是完成任务。但摇身一变成为创业者后,他便从单一的研发工作中“跳”出来,开始寻求市场的方向。他总说,身为一个创业者不能局限于科研,而需要与客户、市场打交道,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都需要提升产品质量。用产品说话,才能成就企业,也才能成就创业者。

  “早在2013年时,全国做农业航空的大小企业加起来不超过数十家,现在已多如牛毛了。”李明向记者介绍道。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他仍带领团队坚持作业,历时3个月,终于在2014年8月底,一台全新升级版无人机试飞成功。作为中国农业院校自主研发的第一架农用油动无人直升机,该机可用于打药授粉,按一公斤一亩地计算,一天就可以飞播300亩,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另外,这款农用无人机操作灵敏、施药方便,相比传统机械,农用无人机不受地形及作物高度限制,水田、丘陵、山地以及高杆作物都可使用,且操作简单、效率高、农药喷洒覆盖好。据了解,李明研发的单翼农用无人机时速可以达到80公里/时,喷灌范围4~5米不等,完成大规模的农林作业基本不成问题。他研发的“飞翔”农用无人机,可360°喷洒农作物,一天飞播300亩地。

  为了精益求精,李明在第一代无人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自主研发智能飞控系统、作物低空信息遥感无人机、多轴电动旋翼机、核辐射监测机、智能农机管理平台及北斗终端等产品;具有平台稳定,一机多能,虚拟平稳电控和智能控制操作等特点,为实现农业植保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安全、精准作业,其团队研究的“多功能精准作业无人机”更是获得了国家级产业园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重点项目引进转化。李明说:“农用无人机承载着我儿时的梦。我希望能不断完善,直到它在农业耕作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持之以恒 不断探索农业未解题

 李明追逐了多年的农用无人机梦,终于在2016年得到了更高的认可。

  2016年5月16日,全国第九届“发明创业奖·人物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发明创业奖”是经国家奖励办批准、由中国发明协会在2005年专为发明家设立的最高奖项,主要表彰有重要技术发明和创新,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在产业化应用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发明人。李明获得“发明创业奖”,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湖南省获得该殊荣的第28位优秀发明家。

  从刚刚涉足无人机领域,到拥有一支20多人的团队,李明真正将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实现了他想为农业做点事情的梦想。如今,李明已成为农业院校从事农用无人机研究与开发的第一人,他在高校研究室里进行原始技术研发与创新,在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星为创芯园进行商业办公,在广州开发生产车间进行产品的应用生产。未来,他还想利用无人机做信息服务,在农业信息的采集和推广等方面有所建树。

  为了专心做研究,李明几乎没有休假日,偶尔打一次篮球都成了奢侈,他常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晚上两三点钟回家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很多人惊讶他的高效多产,但即便如此,李明还是不满意:“还有太多工作做得不够好,我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在学生们心里,李明就是一个对待科研拼尽全力的“勇士”。

  在李明看来,教学与科研一样,都需要倾注百分之百的心血。他时常教育学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课题与专业,更是常常讲述自己在东京留学时被导师当场否定课题的故事,他说是导师教会他敢于创新,去探索空白领域的问题。如今他也这样要求自己的学生,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不断超越、不断进步。李明特别看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他总说:“呆在实验室是做不好科研的,要学会与实际结合”。

  李明说:“作为教师,我要树人,对于农业无人机,我要创新,这都是我的责任,也是我毕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