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之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第二位院士院长。去年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公布增选结果的那一刻,新晋院士邹学校对自己的成功当选“并不太意外”,因为“之前准备了十几年”。
“这不仅是个人、团队的荣誉,更是‘辣椒的荣誉’,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辣椒。”邹学校笑着说,“作为研究者,我们不要辜负这份荣誉,要研究创造出更多符合人们新需求的辣椒品种。”
作者:
1963年,邹学校出生在衡阳县桐梓乡一个农民家庭,是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拿到湖南农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父母为他的学费借遍了所有亲戚朋友,仍是一无所获,最后实在没办法,父亲用外出打工一个月挣来的几十元工钱,才给他买了一床棉被、一床蚊帐,做了一个木箱,凑足了去长沙的路费。
邹学校的大学生活虽然艰苦,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更加奋进。为了不再给家庭增添负担,邹学校节衣缩食,大学四年仅花了家里不到一百块钱。就算在这种情况下,毕业时他还是选择考研究生继续深造。
参加工作后,邹学校先后获南京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和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30余年来,他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50余项,4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次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两次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还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奖等奖励。他在辣椒优异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造性成绩,带领团队育成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系列辣椒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省部级一等奖2项,出版学术著作16本,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
目前邹学校还主持打造了“湘研辣椒”驰名品牌,加快了我国蔬菜种子杂种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成立了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长沙综合实验站、农业部华中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湖南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世界一流的辣椒育种与资源创新研发平台,为辣椒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为湖南人,邹学校爱吃辣、能吃辣,也擅长研究“辣”。湖南的气候高温、高湿、寒冷,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辣椒地方品种,而邹学校的研究工作就是把外地辣椒优质品种引进来,与湖南本地品种杂交,形成新的品种。但是,品种的使用一般是逐年退化的,所以,邹学校的科研工作一直不能停止。
经过多年的科研,邹学校带领团队通过系统评价,筛选出426份优异种质资源,被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的湘研、兴蔬、永利、长研、赣椒、苏椒、皖椒等国内十多家育种单位广泛直接或间接应用。他们通过系统研究辣椒与甜椒变种间杂种优势,培育出优势强、风味独特的微辣型辣椒新类型,现已成为我国鲜食辣椒的主要类型。同时,团队在辣椒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等方面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迄今为止,邹学校带领团队已系统搜集、保存国内外辣椒种质资源3219份,建立了我国材料份数最多、为全国蔬菜科研机构共享的辣椒种质资源库,育成我国品种最多的辣椒骨干亲本,累计新增社会效益584亿元。
“现在,湖南的辣文化在全国蔓延,与一项研究成果——微辣型辣椒有着莫大的关系。”邹学校说道。上世纪80年代末,邹学校发现了甜椒与尖辣椒(猛辣型辣椒)杂交可以产生一个新的辣椒类型——微辣型辣椒,而且产量极高。有人形容,湖南的辣文化在全国蔓延,完全是从这个品种开始改变的。随着这一成果迅猛地推荐到全国、全球许多地方,很多原先不吃辣椒的地方,开始接触微辣型辣椒。现在有人常讲,辣椒越来越不辣了,这也是邹学校的研究成果。
但对“怕不辣”的湖南人、四川人、贵州人而言,不辣不过瘾。于是,邹学校又将西北的螺丝辣椒品种优化,推出了油闪闪、皱巴巴、脆生生、辣度较高的螺丝辣椒。湖南人最喜欢吃的辣椒炒肉,如果不用这个辣椒品种,就会浪费那一碗肉。“我和团队还有一个重要的科研工作,就是不断研发新的品种,让大家一年四季、在不同的地方,都能吃上当地产的鲜辣椒。像非洲的乌干达等国家,都大面积地种上了我们研发的辣椒品种。”邹学校介绍。
注重实践、注重产业化是邹学校科研之路的一大特征。在研究辣椒的同时,他曾对口扶贫国家级贫困县泸溪县20年。
泸溪种植辣椒历史悠久,这里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宜人的气候优势,孕育了种类多样、个性不一的特色辣椒。但另一个情况是,泸溪是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当地农民靠天吃饭,绝大部分农民没有脱贫。邹学校首次来到泸溪时,看到这里不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土地条件,对于种辣椒来说,都堪称“优越”,以至于他感慨:“这样的自然资源,种植辣椒最合适!”但当邹学校第一次把博辣红牛等辣椒新品种带到泸溪时,不少村民都摇头:“产量翻两三倍?不相信!”这其中就包括兴隆场村民李建成,以他的经验,村里种了那么多辣椒,碰上年景好,亩产达到两三千斤已顶天了,“翻两三倍,怎么可能”?
但邹学校还是带着自己的研究团队以及科研成果——辣椒新品种加入了“扶贫大军”。20年来,他在当地推广了兴蔬301、兴蔬皱皮辣、博辣红丽、博辣红牛、博辣红艳、博辣5号等辣椒品种10余种。在政府的支持下,邹学校发起了“博辣红牛”示范种植项目。村民李建成用土地“入股”种植“博辣红牛”,成了这个示范项目的参与者,他发现通过邹学校的帮助,确实是做到了“增收两三倍”——产量从亩产1000公斤增长到3000公斤!乡亲们都说是“种一年辣椒抵三年阳春”!
农民增收了,邹学校的名声也传开了。丰厚的回报,带来了种植热潮,村民们纷纷排着队,嚷着要加入示范种植项目。辣椒收成好了,泸溪县把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子瞄准在这小小的辣椒上,大力推进“产业富民”战略,发展辣椒等特色产业,在泸溪县小章、白羊溪、兴隆场、潭溪、洗溪、解放岩等乡镇广泛推广种植辣椒。
这些年来,泸溪玻璃椒美名远扬,“香飘”海内外,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泸溪县还与加拿大蒂莫公司签订了100吨泸溪玻璃椒出口合作协议,首批玻璃椒发往加拿大,实现北美市场“零的突破”。邹学校的学生周书栋至今记得一个细节,当他和同学一起问邹学校:“老师,您在泸溪有没有碰到感觉特高兴特幸福的事?”邹学校这样回答说:“看到辣椒长势好,我就高兴;看到农民朋友脱贫了,就是幸福。”
“科研态度严苛至极,令人敬畏”
“自2010年4月与邹老师相识,进而作为导师进行博士后工作,加入邹老师的研究团队至今8年。在这8年中,由于邹老师的工作原因,与他面对面交流并不多,但一直能感受到邹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邹老师总和我说,做科研不要有太大的思想包袱,只要尽心尽力地实践就好。同时邹老师还鼓励我要大胆创新,紧跟学科前沿,实验设计要精、细、准,不要怕失误,要敢于大胆尝试。包括在生活上,邹老师每次看见我总会询问我的家庭、生活近况。总之,邹老师的严谨科研态度、大胆创新的科研思维以及和蔼可亲的生活方式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为能作为邹老师的学生和团队成员而自豪。”
——欧立军(学生)
“一丝不苟、严谨踏实”
“目标远大,规划严谨,无论是人生还是工作,邹老师都有很好的规划。在工作研究中,他态度严谨,工作认真踏实,做工作从来是一丝不苟。内心强大,勇于担当,在领导岗位上,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他都能坦然面对、从容处理、毫不退却、勇于担当。严于律已,平易近人,从不违反原则,对别人的求助,他也能乐意帮助。”
——戴雄泽(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