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沿着长沙市天心区高正街的小巷走着,不远处传来“嗞嗞嗞”的机器声,还夹杂着有节奏的敲击声,循声而去,才发现是“和鞋有缘”店铺内老板张国军及徒弟徐建斌正在修理鞋子,而老板娘王跃飞则在忙前忙后收拾整理屋子。
“只闻其声,不见店铺,你家店在这角落,可真有点难找啊!”有不少顾客好奇地问张国军,做生意的为什么要选址在这么偏僻的地点。他回答说:“我是做手艺的,想找个安静的地方,能够静下心来做事,而且在这古色古香的建筑里,也别有一番韵味。”
2017年,为方便照顾家中老人和小孩,张国军夫妇从打拼了15年的广州来到了长沙。虽然技艺精湛且坚持手作,但受地理位置限制、知名度不高等原因,他们的生意并不好。现在,他们则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快递,寄鞋来给他修的都要排队。
从少有人问津,到现在生意火爆,张国军夫妇是怎么做到的?
匠心丨“修好每一双鞋,一定先要让自己满意”
张国军自小拜师学艺,跟鞋打交道已有30多年,在他看来,每双鞋都不一样,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因此要进行细致的解剖;且同一双鞋交给不同的人修、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同,效果可能也会不一样。
记者看到,有位顾客提着鞋上门修,表示着急穿,想“插个队”。张国军说:“修鞋是门精细活儿,需用心打磨,还要兼顾美观、牢固度等方面,急不来。”
送到张国军店里修的鞋普遍复杂,少的需要花上1~2天时间,多则需要修上个把月。他说:“我修的每双鞋一定要先让自己满意,才会交给顾客。”
凭着精湛技术和认真劲儿,张国军慢慢得到了顾客的认可。
一次偶然机会,张国军店内常来的一位残疾人朋友提出建议:“你修鞋技术那么好,为什么不拍成视频放在网上吸引顾客?”在他看来,张国军修过的鞋不仅焕然一新,还耐穿。比起机器修的鞋子要牢靠很多,这么好的手艺,不应该被埋没。
2018年3月,听取了建议的张国军夫妇开始用镜头记录修鞋过程,并上传至网络。“刚开始没有什么反响,但我和老婆每天坚持发。突然有一天,一条视频的播放量破了两百万。”张国军说,播放量暴增的背后是源源不断的线上订单,店里的生意也逐渐好转,还有不少人询问是否能教学。迄今,他们店铺的账号已经累积了10多万粉丝。
“很多人没见过修鞋的详细过程,就觉得修鞋很简单,缝缝补补就行。其实不然,真正修好一双鞋要花很长的时间。”王跃飞介绍,平时,老公负责修鞋,而她则用手机记录。
王跃飞常常根据修鞋进度实时记录、制作发布。“不少网友也很好奇,一双破烂的鞋,经手艺人数天的‘拯救’,最终会怎样。”她说,修鞋匠也跟“医生”一样,能让一双鞋“起死回生”,且更好看、牢固、实用。
“拍视频是乐趣,没想过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近些天,张国军夫妇受到广泛关注,对此,他们说:“我们活在现实中,还是要认真踏实做好自己的事,也会坚持记录真实生活和工作日常。”
信心丨“学好一门手艺,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在部分人眼中,修鞋是门传统手艺。也有些年轻人看不上这个职业,觉得脏兮兮的、低人一等。”王跃飞说,学好一门手艺,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处于快消费时代,鞋子、衣服等更新换代快,尤其是年轻人,鞋子没坏,只是脏了就不想要了,就要买新的。
“从前,老一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出于勤俭,而现在‘恋旧’更多是一种‘情怀’。”王跃飞说,送鞋来修的顾客从十几岁到五六十岁的都有,有球鞋、皮鞋、凉鞋等,修过之后的并不比新的差。
鞋子的款式在不断更新变化,同时,大家对舒适度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为此,张国军夫妇系统整理了一本厚厚的知识笔记,时常拿出来温习,并不断更新。
“修鞋是不断学习与进步的过程,不断精进手艺,才能得到顾客认可,当听到顾客说,‘你们的手艺真好,我的鞋子复活了’,我也感到十分欣慰、有成就感,这也是我们坚持的动力。”王跃飞说。
王跃飞年轻时学的裁缝,经媒人介绍认识了张国军。“裁缝跟修鞋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只要一点拨,我很快就上手了。”后来,她将自己裁缝的手艺融合到了修鞋上,主要负责鞋面、鞋帮等。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针线活都是老婆负责,交给她我很放心。”张国军夫妇两人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做生意这么久,张国军夫妇也碰到过顾客对作品不满意。他们说:“一个人满足不了一百个人的需求,顾客要是不满意,会免费返工修改,尽量满足顾客需求。”
这些年来,张国军夫妇靠着“好人缘”结交了不少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像家里的字画都是一位吉林的顾客送的,只为赞许夫妇二人手艺好,也表达手艺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热心丨“传授技能,帮7名残疾人拥抱新生活”
当店铺经营渐渐步入正轨,张国军夫妇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招收残疾学徒,教授他们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增收。
2016年,他们帮助了第一位双腿残疾人。现在,这位“大徒弟”仍每天开车摆摊,抚养女儿,生活改善了很多。
“其实不只是残疾人朋友,很多人联系我们,说想来学习。不过我们知道残疾人朋友身体受限,比起普通人更难就业,如果他们能学习一技之长,或许能够更好地生活。”王跃飞介绍,对于有自理能力的残疾人,他们会象征性地收取一点费用;对于没有自理能力或者困难的残疾人,则免费教学。
最让张国军印象深刻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年纪这么大了,还想着来学习”。原来,老人自己也是修鞋的,但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为树榜样、更好地传授技艺给失业的儿子,便决定再来学习提高。
张国军说:“修鞋更多的是手上功夫,不需要太多的体力和行动力,很适合残疾人作为谋生的手艺。”他还开始在线上线下宣传教学收徒,前后有100多名学员,其中有7位残疾人在张国军的教导下,掌握好修鞋手艺,回去后开店、摆摊了。学员回去后有不懂的问题,张国军还会进行再指导。
不仅是提供免费教学,张国军还会为学成的徒弟寻求就业岗位。2021年,徐建斌来到店里学习并留了下来。他来自甘肃,2013年因车祸导致肢体一级残疾,日常出行只能拄双拐。辗转多地求职,却一直未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徐建斌偶然刷到了张国军的视频,纠结了很久,“还是想学一门技术”,于是跨越千里来长沙求学。
如今,徐建斌已熟练掌握修鞋手艺,在店里工作每月能拿到3500元工资。“现在的生活我很满足,不仅学会了赖以生存的手艺,还找到了稳定的工作。”谈及现状,徐建斌脸上盈满笑容。
“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要残疾朋友愿意学,我就愿意教。”谈及未来,张国军郑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