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5

凡人微光㉕丨姚送英:“小蜗牛”的“义工妈妈”

— 作者:周纯 —

脑瘫儿童系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引起脑实质损害,有癫痫、肢体抽搐及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严重者伴有智力不足。他们常常因动作缓慢,反应迟钝,被爱心人士昵称为“小蜗牛”“慢天使”。

2021年10月,由长沙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支持、爱心人士夏豪发起的“一米阳光”小蜗牛帮扶项目,迄今已帮助了28个“小蜗牛”及家庭。其开设爱心厨房、爱心衣橱、爱心超市、爱心运动室、爱蜗牛手工坊,打造困境家庭就业帮扶基地,拓展养殖创业,缓解患者家庭经济和精神负担;在源美集团资助下成立美育教室,姚送英成了“小蜗牛”的班主任。她带给孩子们更系统与专业的教育,增进社会融合和交往。

中人社传媒记者 周纯 李娜

在长沙县仁和苑1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内,1台教学电视、4张小桌子、8张小凳子,各种教具,还有贴了满墙的手绘作品……这就是“小蜗牛”的美育教室。他们每天除了去医院做康复,空余时间都来这里上学,而这也成了他们最快乐的时光。

8岁的慕慕(化名)总是最早到教室,刚开始,他无法走路,但在妈妈的帮助下仍坚持每天来上课。如今,其靠辅助器有时都能自己上学。

“我最喜欢上英子老师的课了。”慕慕总是对妈妈说。

慕慕口中的英子老师,名叫姚送英,她之前在1所民办学校当了10年美术老师。2020年开始,她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助学活动,与28个“小蜗牛”家庭朝夕相处,教他们画画。

“知识改变命运,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需要教育。”姚送英说,在很多人看来,脑瘫儿童几乎是无法康复的,就算花成倍的精力教育他们,也无法恢复成正常孩子那样。

那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姚送英坚定地说:“他们多学一点、成长一点,哪怕是学会一些基本技能,被社会多帮助与接纳一点,就是有意义的。”

为此,姚送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工作,成为这群“小蜗牛”的专职老师,帮助他们接受系统专门的公益教育。于是,她从2022 年8月开始装饰教室、设计课程、招生、设置小的图书角……

特别定制,带给他们正常的教育

“哪怕他们学会画一个圆,用黏土揉好一个圆,认识并记住一个成语,把小球扔进目标桶里,我都感到十分开心。”姚送英说,这些对于4到9岁的普通孩子而言,都是很简单的动作,而这群“小蜗牛”却要花很大力气学习完成。

她介绍,跟慕慕一起上课的还有10个孩子,年龄4到9岁不等。他们都有着较为相似的情况:住在十几平米的出租房,家庭收支入不敷出,每天都在康复的路上,孩子身体情况好一点的都去上特殊学校,情况差一点、没有自理能力、经济支撑不起的,美育中心则为这群孩子托起上学梦。

除了美术课,姚送英还设置了语文、数学、音乐、计算机、科学、运动等课程,根据孩子们的时间,每天安排5节课。“我想给他们正常的教育,像在普通学校一样全面锻炼孩子们的动手、审美、认知能力。”

姚送英也因此身兼数职,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要么在学习、备课、家访,要么在上课……孩子们一天天进步,成了她持续坚持的动力。

“今年4岁的鑫鑫(化名)刚来时,坐不住,又爱哭,说话发音不清晰,只会乱写乱画。现在他能听懂我的指令,虽然手还是无法弯曲握笔,但每次都很积极让我帮忙,十分认真;左左(化名),最喜欢上计算机课,他很聪明,能够把我讲的每个按键记住,极力控制自己的手按准每个按键……”说到这些,姚送英面露微笑且满是自豪,她更为学生们的坚毅与努力所感动。

在她看来,设计课程是最难的,要考虑这群“小蜗牛”年龄层次、接受程度等情况不同。美育教室的右手边墙上贴满了姚送英细心记录的每位孩子的情况,她还为每个人特别定制了教育计划。

慢一点没关系,好在一直在进步

“捐助可能只是一时之效,帮助‘小蜗牛’学会自食其力才是良方。”在姚送英看来,教育的意义远不止让这群孩子学会一些技能,更要让他们接纳自己、独立,学会相互协作、谅解,与社会接轨。

慕慕的妈妈殷晓介绍,在姚送英来之前,大多数“小蜗牛”家长都是自己在家教育小孩,也希望他们能够学会一些知识。

“我们常常用正常的小孩标准去要求他们,教了很多遍还是学不会的时候,自己就失去了耐心。”殷晓补充说,也有义工不定期来教小朋友,但存在今天有、明天可能就没有的不稳定情况,小孩无法接受系统的教育,很难真正学到知识,“现在孩子有了专门的教室,还有专门的老师,真的非常好”。

通过教学,姚送英也看到了“小蜗牛”的变化:从前害怕别人的眼光不敢出门,现在大大方方、开开心心背着书包出门上学,刮风下雨从不迟到;刚来上课时,吵吵闹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到现在能听懂并遵守老师的指令、课堂纪律;有时,当看到旁边同学不方便站起来,还会主动去扶;他们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互动,学会了与人沟通和协作……

“每天下课后,慕慕都会对我说,他今天交到了朋友,还学到了……”殷晓满是欣慰地说,孩子回来后,总是第一时间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津津乐道课堂上的收获。

姚送英还看到了这群“小蜗牛”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也会向老师提问,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虽然接受知识的速度慢了点,好在一直在进步”。

不确定未来,但每步都愈发坚定

姚送英将这群“小蜗牛”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与呵护。记者与她聊到未来时,其犹豫良久,眼眶也慢慢变红。她说:“有些孩子在接受完免费的治疗后,由于经济等原因坚持不下去就选择了离开这里,我也不确定他们的未来到底会怎样。”

姚送英说:“在社会公益组织及爱心人士的资助下,我当下能做的就是创造环境与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多学点,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走向未来。”

“以前我根本无法设想未来,但现在正坚定走好每一步。”殷晓说,自己24岁时生下双胞胎,小儿子慕慕却被诊断为脑瘫,生活一度被按下暂停键。她与家人分开,独自带着孩子做康复已经8年,也一度快抑郁,好在现在终于从悲观情绪中走出来,孩子也不再是不可触及的话题。

说起走出来的这段经历,殷晓满是感谢。姚送英带着她一起给孩子们上课,“小蜗牛”项目发起人夏豪带着她一起创业,“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不再只围着自己的孩子在转了”。

姚送英在教育这群“小蜗牛”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节假日也会带自己的孩子一起做志愿者,陪伴他们学习、画画、讲故事,“孩子也渐渐理解了我在做的这份工作,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她说。

一堂课下来,姚送英上百次弯腰捡球,汗珠早已挂满额头,“当听到学生们说声老师辛苦了,所有的疲倦都慢慢散去,准备迎接下一堂课……”

来源:中人社传媒时间:2023-04-20 17: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