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第一”相逢,是一种机遇;夺“第一”荣誉,则是一种实力。跑现场、测数据、写程序、做研发……中车株洲所技术专家李江红将专业特长发挥到极致,将一项项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推轨道交通产业的转型升级。
攻关“奥星”
2015年春节,在北京电力机车主控室内,一台车身绘制着醒目五星图案的电力机车,正一圈圈地围绕着环形铁路留下它飞驰的轨迹。车窗外,浓郁的春节氛围已被朦胧夜色笼盖。此时,在主控室几平米的狭小空间里,变流柜忽明忽暗闪烁着指示灯、计算机发出蜂鸣声,冰冷寒风钻进车厢,几个神情严肃的小伙子在忙碌着。
“还有最后两个功能测试,咱们‘奥星’的试验就过关了。大家加油!”李江红抬起头,满脸笑意地给同伴鼓劲。
为攻克轨道交通领域公认的技术难题——机车粘着利用控制,李江红2000年进入株洲所,从此,看资料、写程序、调参数、做实验成了生活常态。李江红清楚,我国第一台商用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奥星”承载着太多的期待,然而,随着试验项目的增多和列车速度的提升,“奥星”出现了列车高速状态粘着利用效率不佳的问题。
为了尽快查出问题的症结,他和小组成员每天天刚亮就登上试验列车,直到满天星斗才收班。回到宿舍后,大家又忙着分析数据,编写报告,废寝忘食地编码、修改、调试……李双杰说,日子虽然忙碌清苦,但科研攻关的乐趣,常人无法体会。在团队的合作下,问题的症结终于找出,故障被很快排除。
“博士,您看看这样行吗?”团队一位同事的提问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李江红侧身看了看计算机屏幕,娴熟地敲击键盘之后,飞出一条代码,紧接着,闪现一组组准确的数据。“行了,咱们可以回家过年了!”欢呼声顿时溢满狭小的车厢。
创新系统
砥砺,剑之道也;历练,人之道也。无磨砺则莫邪无锋;无砺炼则英才不坚。
“奥星”初战告捷,李江红信心倍增,虽然控制功能基本实现,但效果还不是十分理想。李江红提醒着自己,必须尽快建立一套性能优秀的粘着控制算法,以不变应万变。粘着控制有其特殊性,只在特殊气候条件下才会暴露问题,且粘着参数的获取极为困难,常规的仿真技术无法实现,只有到试验现场、生产一线获取。
不是战场,胜似战场,每一次跟车试验就是一次对决,因此李江红格外看重。
随后,李江红和团队转战秦沈线。我国首台“中华之星”高速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安静地停靠在站台边,在阳光照耀下反射着冷峻的银光。“就是它了!”李江红指着远处的列车。攻坚的道路,充满荆棘,每前行一步都要付出艰辛。接下来的两个多月,他带领2名助手,向着研制先进的粘着控制系统这一目标发起冲锋。
为了捕捉控制性能的瞬间,李江红团队每天“泡”在车厢里,累了披件棉袄小憩一下,饿了就扒两口方便面。短短两个月时间,空转问题、粘着利用率、蠕滑特性等科研难题被一一解决,防空转、滑行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难关,也被李江红和战友彻底攻克,中国电力机车为人诟病的重要缺陷由此终结。
结束攻关,依依惜别。回望那台凝聚着自己智慧结晶的“中华之星”,李江红默默祈福,祝愿列车跑出中国速度,彰显中国气派。
远征异国
出口哈萨克斯坦的交流传动机车项目,是我国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首次走出国门。
此前,李江红仿佛和“第一”结缘:作为项目核心成员,他参与了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我国第一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交流传动高速动车组、我国第一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交流传动地铁车辆、我国第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机车研发。这次第一批出口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研究、设计、调试和试验,又使得李江红眼前一亮。
2005年,李江红被确定为派驻哈国进行项目调试唯一的粘着控制专家。异国环境,新鲜而陌生,由于经验不足,对哈萨克斯坦列车线路和运行环境考虑不周,现场实验中,暴露出由粘着控制导致的动力丢失问题。
“我代表的是企业、是国家,绝不能给企业、给国家丢脸。”李江红冷静地梳理着试验暴露出来的问题,冥思苦想,寻求解决之道。
从哈萨克斯坦西部的阿斯塔纳到东部的阿拉伯图,全长1000多公里,是哈车的运行线路。为了查找原因,李江红顾不得试验期间的疲倦和劳顿,坚持随车添乘跟踪观察,抱着笔记本电脑爬上爬下,翻图纸、测数据、重调试……飕飕冷风中,同事们心急如焚,李江红却冷静如铁。从早上8点开始到次日早上8点,整整24个小时,原因找到了!李江红在心里长舒了一口气,紧锁的眉头也开始舒展。他随即打开笔记本电脑,在车上修改程序。
“好了!”李江红擦擦额角的汗珠,露出开心的笑容。在新程序的引导下,列车牵引系统爆发出强劲的动力,牵引着列车风驰电掣地奔向下一站。同事们回过头,这才发现李江红已在机车后端的沙发椅上酣然入睡……
随着我国高铁产业快速发展,李江红再次被委以重任,负责开发我国铁路第一个“高速列车综合仿真平台”。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平台,集供电、信号、牵引制动、网络系统、轮轨关系、三维视景于一体。
在打造这一平台的期间,李江红和团队成功开发出国内第一个高速列车综合仿真平台。它的研制成功,意味着借助这个完全自主的高铁设计平台,株洲所将全面提高技术设计、参数优化、性能验证等。近年,李江红又牵头南车集团,将构建一个更大的协同仿真实验室。项目研发成功后,将保证各种轮轨关系条件下,列车不会出现打滑和空转,使得安全运行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仿真技术没有止境,李江红还在跋涉,他知道,下一个“柳暗花明”,已经不远。
【人物名片】
李江红,湖南耒阳人,长期从事交流牵引传动控制和系统仿真工作,中国南车技术专家、中车株洲所技术专家、株洲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曾荣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1年国家发明优秀奖、2011年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2012年茅以升铁道科技奖等,为我国铁路交流牵引传动的技术进步和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