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一段杭州东站广播提醒乘客乞讨老人家境优越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显示,车站广播里循环提示电梯口的“老太太利用年纪大的优势,博取旅客同情心,伺机乞讨,该老大妈家庭条件优越,欺负旅客,请广大旅客辨明真伪,请勿上当”。与此同时,一位老人坐在电梯口不时向旅客求助。(北青网)
富家奶奶乞讨问题不在“钱”
“她家不缺钱”,为何还要长年累月乞讨呢?我觉得,富家奶奶乞讨,问题不在“钱”,问题在“养老”。
当下的中国,与“少子化”相对应的是“老龄化”。而“养老”,既包含“物质保障”,也包括“精神安慰”。
人类是高级动物,解决了温饱之后,还要有精神生活。“乞讨奶奶”如此乞讨,很有可能只是为了“找乐”,而每天能讨上百把几十元,会让她有“成就感”。对此,车站一个劲地广播提醒,让广大乘客不再施舍给老人,老人天天空手而归,或许就自感无趣了,但你还得想办法对老人“找乐”给个出口。
我们当多办一些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室,多开辟一些公园广场,让老年人“找乐”有个好去处。为人子女者,应该创造条件而多多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或帮助父母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或节假日带领父母出游,如此等等,要想办法让老人“不再乞讨”,而去从事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老年人的活动,不说要对社会“有益”,起码应“无害”。你不可衣食无忧而去车站乞讨,去给社会“添堵”。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老人“找乐”,除了做家务活减轻子孙负担之外,还可以去跳广场舞,可以看电视、看书,可以学琴棋书画,可以打牌打麻将……这其间,关键是“心态要阳光”。积极向善的老人,一个个老有所为而老有所乐,他们就会觉得“时间不够用”。
张传发
同情弱者之心不应该屡被羞辱
一边是车站广播的真实揭露,一边是不管不顾的继续欺骗,可以想象,当人本能的同情与善举屡屡遭遇欺骗的羞辱,行善者的内心会作何感想?当怀疑与不信任填满整个社会时,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还能做什么?
回想自己曾经穿过城市的大街小巷、地下通道,是不是总能发现乞讨者的身影?而当假乞丐、职业乞丐被越来越多的新闻曝光,乐善好施的你后来又对几个乞丐掏过钱呢?显然,这些人在利用人们内心的善良时,也正无耻地消耗着这个社会最后的善良,而这一切却又是极难甚至无法修复的。
《论语·为政》中讲:“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当人超过七十岁时虽然可以随心所欲,但前提是已然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可这位79岁的老人似乎只看到了“从心所欲”,却忘记了长者本该有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
其实在笔者看来,警方已经对老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却基本无效;老人家庭情况优越,也谈不上需要救助部门的帮助;车站警示广播天天放,老人依旧日日来,说明我们对当事者已经穷尽办法了。那么为何不尝试从老人子女方面着手,通过其子女的劝说让老人停止这样行为。同时,也可联系当地社区相关部门,采取一些措施帮助老人丰富闲暇生活,如此一来,不仅阻止了车站乞讨闹剧的继续上演,也是对关爱老年人和帮助有需之人爱心与善良的最好传递。
温庆年
富家奶奶乞讨 个案老人更需要特别用心“对付”
面对杭州东站这位特立独行的“乞讨奶奶”,不得不说部分评论落入了自说自话、普遍正确的窠臼。
这位老奶奶不是纯粹的“闲不住”,因为她的老伴已86岁,且瘫痪在床,子女希望其能跟家人一起照顾老爷子,但她还是风雨无阻地跑东站。
这位老奶奶的子女不是没有劝说, 是多次劝说无效,都认为母亲这样做让他们“脸都被丢尽了”,如今被媒体广泛报道后更是将老人“关在了家里”。
这位老奶奶的精神生活,也看不太出多么孤独或者说缺乏人文关怀,因为她有老伴,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还能一起吃饭和喝酒;且她能去车站乞讨,说明不是孤僻的性格,能够去和人群交流甚至交到朋友。
这位固执乞讨的老奶奶自己有一种说法,“我以后年纪大了要请保姆的”,这可能才是我们解决该个案问题的突破口。首先,老奶奶的幸福观不是吃穿不愁,她可能是固执地认为要自己赚钱哪怕是乞讨才踏实;其次,她可能没想依赖老伴和儿子养老,她要自己赚钱在年纪大了(身体差了)时请保姆照顾自己。
子不嫌母丑,认为老太太做法丢尽了子女的脸,是不对的。但假如顺着老太太“丢脸的做法”,陪她一起去乞讨几回,不管是亲自向别人解释,还是在旁假作“帮凶”,老太太兴许会更加切身体会应该顾忌孩子们的脸面;假如顺着老太太要自己赚钱,是否可以考虑试试付费让她照顾老爷子,做其他家务也一一明码标价;假如顺着老太太请保姆养老的准备,是否可以尝试时不时拎一个“恶保姆”“毒保姆”的例子说说,让她偏执的思维有所动摇。
普通的老人都是相似的,独特的老人各有各的个性——个案问题还要多用心寻找个别解决办法。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