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工程人 想求稳 更热爱 望成长

2019-03-05 16:38:44 来源:湖南民生网 作者:黄林凤 易巧君

分享至手机

近日,在湖南人才市场“筑建传奇”专场招聘会上,记者看到,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各种工程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与求职者交流时,几乎都会提到“如果工程项目在省内其他市州,你介意跟着项目走吗?”“如果因为工程项目需要出省工作,离家里很远,你还会愿意留在我们公司吗?”之类的问题。

工程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项目一般都分布在不同地区施工,相关从业者不得不在工地一呆就是一两年,结束后还需要再继续换地方,业内人常戏称自己其实就是一个“流浪汉”!但根据某权威机构近年调查显示,在“跳槽时首选行业”这项调查中,选择跳槽到建筑设计/基建行业的人数占到了25%,大大超过了其他行业的百分比。

那么,“流浪”工程人如今是跳槽还是不跳,各自原因是什么,他们有何心声呢?记者现场采访了数位工程领域求职者和人力资源负责人,听听他们对工程行业的“爱恨情愁”。

 

“异地”夫妻档

“再辛苦,我们也不转行”

在此次行业专场招聘会上,大部分求职者都是刚毕业或者工作了数年的年轻人,45岁的李阿姨引起了记者的特别关注。

记者了解到,李阿姨1991年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中建七局从事资料员等职,去年已经开始享受该局机关副科长待遇了。

“为什么放弃这么好的职位,到这里来重新求职呢?”

面对记者的疑惑,李阿姨有一丝无奈。“我爱人是湖南人,我是河南人,我们是上大学的时候认识的。结婚以后,我在河南工作,他则被分配回湖南。这么多年来,我们为了坚守自己的事业,基本上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在一起。”李阿姨表示,正是因为夫妻双方都是工程行业,所以特别理解对方。他们尽管长期不在一起,但感情一直维持得很好。

李阿姨说,以前孩子由父母帮助带,现在孩子大了,父母逐渐老了,让他们管理初中生也有些困难了,所以她不得不考虑来湖南工作以更好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您这次找工作,还会选择从事工程行业吗?”记者问。

“曾经那样分隔两地,我都挺过来了;如今打算回来,离家更近,即使工作再辛苦,我也不会转行。几十年了,这个行业已经融入我的生活中,成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李阿姨说在工程行业,年龄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优势,她相信凭自己的资历和证书,会找到用武之地。

 

“流浪”工程女

“很累,却也有点自豪”

2018年毕业于湖南理工大学的周灿,拿着自己的毕业证和简历正与一家建筑公司HR面谈。

“你能接受跟项目跑吗?”

“没问题的,反正做这一行就要做好这个准备,而且我还年轻,没事。”

周灿向这位HR保证,自己既然选择了学建筑专业,就接受了这一行的工作性质。在后期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周灿这么描述自己心里的建筑行业:“我们学建筑专业的,基本上参加工作以后都是跟着项目跑。工地上生活条件艰苦,有时候为了赶工期,全年无休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去年一整年只见过一次父母。”

“既然这么累,作为女孩子,你为何还要选择这一行业呢?”记者问。

“以前上高中的时候,爸妈曾为了激励我,带着我去参观了许多有名的大学,它们很多都拥有古香古色、历久弥新的特色建筑。我也听到了梁思成等建筑大师的故事,景仰他们虽然斯人已逝,但却可以留美人间……”周灿的眼神里透露着一种温柔的坚定,她说自己虽然不是建筑大师,但是也想为这相对永恒的美奉献一份力量。

“我去年参与的那个建筑工程项目已顺利竣工,当时还特意在那里留了影。那是我入行以来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凝聚了我在这行最青春的汗水。多年后,我可能还会找机会去看看,就像看自己的孩子长成了什么样一样。”周灿颇有点自豪地笑着说。

作为业内人,周灿还以亲身体验向记者介绍了为什么大部分应届生即使知道工程行业辛苦,也依然愿意做这一行的原因。她说:“我们建筑工程人员工作虽然辛苦,但一般还是比较好找工作。而且只要踏实干下去,过三四年后则可以开始陆续考二级、一级的建筑师或者建造师等,之后的晋升和收入等相当程度上和这些经验和资质挂钩,让人觉得未来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把握。”

记者问到女孩子的婚嫁问题,周灿笑了,说建筑工程行业男多女少,她应该不会愁嫁。“当然,如果真是找了业内人,估计将来的孩子就得多仰仗双方父母带了。”

 

招聘人员说

为工程人的“现世安稳”加油!

这天上午,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湖南火电建设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刘先生一直在接待前来咨询的求职者,活动举办方送过来的午饭都被他放凉了。

“一入工程深似海,从此家庭是路人。”刘先生说作为工程企业,且不说一线的施工员等全部必须深潜“海底”,即使他们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也常常被“海浪”打湿了身。“今年‘春招’,我们从项目经理到资料员共需增加30余人,招聘压力颇大;而今天的招聘会上的忙碌,则算是我们顶浪而行的一个小现场吧”。

刘先生坦言,他们企业职工大多得跟着项目跑,与家人两地分居,不少职工甚至都到大龄了,婚姻大事也得不到解决,这都是工程行业难以有办法解决的现状。“但是这个事情总得有人去做。你不做,我不做,那我们国家的那么多房子、道路、桥梁、市政工程等要怎么修起来呢?”

“只要选择进入工程行业了,基本上我们都做好了常年在项目上的准备。”刘先生介绍,工程项目上的岗位,基本上都是属于一人一岗性质,是没有办法替代的。而且某个项目从开工到竣工,相关实施情况也只有“这个人”最清楚,没有办法在中途代替,需要这个工程人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不可能做到一半就跑了。

“实话实说,我们工程企业也不想让员工因为项目离家太远而离职,我们很理解员工,所以一般更倾向招工程所在地人或离得比较近的,这样他们回家的机会相对也多些。”刘先生坦言,公司尽可能为员工创造方便回家的条件,能让员工安心留下来工作,也是公司长期的愿景。

刘先生还向记者介绍了他们为“稳人心”所做的其他努力。“像我们国企就比较注意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对员工的培养,基本上是一年一个台阶,让他们从项目不同岗位上升至项目经理都有可能,七八年培养一个副经理也很常见。而且我们还会组织员工和女性较多的如教育行业等进行团建联谊,帮助他们解决婚姻大事;还有公司工会、共青团也会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员工的娱乐生活。”

“今天不少求职者问到是否可以交社保,或者问是否可以先在长沙工作一年。”刘先生向记者表示,这些求职者多是有购房、孩子上学等需要,而他们公司是直招,买社保没问题。但也是因为工程行业的特殊性,不少单位主要依据项目需要招人,项目完工则意味着那批人大多数都不需要了,所以为了便于管理常会和劳务派遣公司合作。这样的用工形式,则可能社保购买会相对滞后,也有先购“三险”逐渐至购“五险”等情况,“不过,整体来说,随着国家对社会保障工作的越来越重视,员工‘求安稳’的社会大环境是越来越好了”。

人才报/民生网记者 黄林凤 易巧君

【编辑】网站责编
特别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即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