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联合国大会第69届会议确立每年7月15日为“世界青年技能日”。5年来,我国针对世界青年技能日依次开展了主题为“世界青年技能日”“技能成就梦想”“技能中国行”“新时代 新技能 新梦想”和“技能扶贫”的宣传活动,旨在引导广大青年选择技能成才之路,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依靠青年技能大军实现制造强国梦。
如今,在省内各家制造企业的生产线上,活跃着一大批年轻的身影。他们勤学好问,充分发扬工匠钻研精神,用脚踏实地的奋斗书写作为建设者的青年答卷。他们挥斥方遒,激扬高歌,不负风华正茂,是新时代不可或缺的“技能青年”。
“袁”起匠心梦 歌“颂”劳动美
2015年4月,就读于宁乡市职业中专的袁颂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其他200余名同学一起来到珠海格力电器总部实习。一年后,袁颂成为第一批从珠海格力电器总部调回宁乡生产基地的员工之一。
在珠海格力电器总部实习的经历,让袁颂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信心,即使遇到困难也乐此不疲。经过几个月的磨合,袁颂成为钣金注塑分厂的骨干成员,善于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特质让他飞速成长。
一次生产过程中,袁颂发现空调底壳防护中有一道打胶工序,需要一名操作工12小时不停地手握胶枪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工作效率很低、工人很辛苦,而且很容易产生误差。为什么不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呢?”袁颂把这个想法告诉分厂厂长,在获得允许后,经过3次失败、20天的努力,终于攻克这一技术难题,实现了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打胶的目标。
在袁颂看来,每一项技术创新都是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即便技术革新成功,他也从不沾沾自喜,总是寻找生产过程中可以改进的地方。机器人装配、工装代替人工、设备代替人工、节能降耗……近年来,袁颂和同事共完成14个创新项目,其中由他独立完成的项目就有4个。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每年可为公司节约成本近800万元。
“一个人应该具备多种技能,只有做到一专多能,才不会被社会淘汰。”袁颂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专业书籍,有些甚至已经遍布折痕。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难点问题,他会向更有经验的师傅请教。工作之余,袁颂不断用更深厚的知识充实自己,用更专业的眼光发现问题、排除隐患。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同事们学知识、强业务、比技能的劲头更足了。
青春与焊花“易”同“冉冉”绽放
2000年夏天,18岁的易冉从武昌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组装车间底架转台班。第一次登上6尺高的转台,见到12台焊机一字排开,12簇焊花此起彼落,易冉被迷住了,也感到了压力:她在学校只学过手把焊,从未试过这种半自动气体保护焊。
苦练加悟性让易冉很快站稳脚跟,她焊出的焊缝均匀、熠亮,完全看不出是一个新手的作品。仅用3年时间,易冉完成了从“技术铜星”到“技术金星”的跨越,是工厂自设立该奖项20年来用时最短跑完全程的选手。
随着公司出口订单猛增,易冉调入组装车间新产品试制班,参与C80BH、澳大利亚五联平车、巴西车、安格纳车、FMG敞车等国际国内新产品车辆的试制,不仅掌握了国际通用焊接标准,而且成为备受赞誉的“国际焊工”,先后摸索出一系列国际先进的焊接技巧。
2007年,中车长江株洲分公司第一次向澳大利亚出口铁路货车,易冉负责该车核心部件——中梁焊接攻关。澳方监造专家提出了苛刻要求:中梁焊接所有焊缝咬边为零,大焊角、坡口不能有弧坑。
如此精准的手工操作,相当于数控机械手的精细标准。一个半月的试制期,易冉与另外一名焊接技师日夜守在一线,最终独创小规范就地填弧坑的新技艺,焊出了首根优质中梁。平时冷若冰霜的澳方监造专家看到成果也非常满意,向易冉竖起了大拇指。易冉说:“我最开心的不是创造了新技艺,而是展示了中国工人的素质,让‘中国制造’享誉全世界。”
如今的易冉已经是湖南省技能大师、中国中车“高铁工匠”、株洲车辆厂高级电焊技师,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她用焊枪作画,画出了自己灿烂的人生轨迹。
本报综合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