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经开区2019年“大师风采”系列报道(一)
铁建重工技能大师陈建军的六字经:吃苦严谨奉献
导读:树匠心、育匠人,弘扬践行工匠精神,为智能制造赋能。即日起,本报联合长沙经开区人社局(人才中心)推出2019年《大师风采》系列报道,讲述工匠故事、表达工匠情怀、展示工匠形象、传播工匠精神。
人才报/民生网记者 黄林凤
9月20日,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制造总厂二工段的车间里,陈建军正在数控车床旁埋头操作生产,面对记者的到来,他来不及擦下额间黄豆大的汗珠,便热情地伸出手打招呼:“你好,我是陈建军。”记者眼前的这位,便是长沙市“技能大师”、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模范”,此外,他身上还有着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等荣誉称号。面对诸多荣誉,他表示自己一路走来始终坚持了六个字:严谨、吃苦和奉献,这六个字构成了他对匠心精神的理解,也让他成为数控镗铣的技能大师。
“技能型人才最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
1978年出生的陈建军是农民的孩子,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儿时下地干农活的经历让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那个时候家里干农活没有现在这么多机械,基本上都是靠人工,父母带着我一起做农活,让我知道了好的生活得来不易,而吃苦耐劳也成为了一种习惯。”陈建军说,这种习惯在他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让他受益匪浅。
陈建军于2002年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参加工作。在中国铁建工作过程中,他发现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镗铣刀刀片也消耗飞快,导致经常没有刀片及时提供使用。面对这种消耗资源的事情,让出生于农村家庭一向节俭的陈建军萌发了“变废为宝”的想法。他仔细分析刀片角度,认为原来没有用到100度的那个角应该同样可以使用,即将刀片在电脑中模拟转换角度利用另两个未用的角加工,则可以重新设计刀具变废为宝。
“那段时间,他为了早日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给公司节省成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研究,设计图纸、锻造加工,反复测试,历经数月最终制成数把小镗刀和甩面刀,领导和同事均给出了高度评价。”陈建军的同事欧茂盛回忆道,这些年与他共事对他最大的印象就是他特能吃苦,从不浪费,这种品质也为公司节约了很多资金。
如今,陈建军已成为带了一批徒弟的技能大师,而他依旧用这样的品质要求徒弟们。“我跟着师父学数控已经五六年了,说实话我不是最出色的那一个,但是师父优先让我单独上机,师父说我身上的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肯定,这是我们这个行业很需要的品质。” 陈建军的徒弟王帮军说,他是从甘肃农村出来的,深知师父对自己的要求,师父常教导他,如今很多年轻人都怕吃苦,会浮躁,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陈建军(左)与徒弟在车间
“受伤后更加坚定地追求精益求精!”
据同事欧茂盛介绍,陈建军从事的工种是数控镗铣,该工种操作的都是大型器械,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危险情况,曾经陈建军就因为机器的操作而受过伤。
“那还是我做学徒的时候,当时正在车间认真地研究机器操作,旁边的同事突然跟我说,你手怎么流血了?我一看才发现自己右手手背被划伤了一个很深的口子,一直在流血。”陈建军回忆,当时一心想要把技能学熟,埋头在操作机械,以至于流了很多血被同事发现,自己才感觉到疼痛。“当时受伤的手,现在还留有疤痕。”陈建军说,这些疤痕在他日后的工作中宛如一道警钟,一直在提醒他要更加严谨,做事情更加精益求精。。
正因为在入行不久就坚定了精益求精的理念,这让陈建军在工作中养成了一个特殊的习惯:每件事情都要比别人做得更好。正是因为这种坚持,让毕业才两年的陈建军就拿下诸多荣誉:2004年拿下长沙市“星城杯”数控技能大赛第一名、湖南省数控技能大赛职工组数控车第二名等好成绩, 2005年“长沙市技术能手”、长沙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这更让他坚定了要在工作中坚持精益求精的信念。
这些年来,陈建军参与的盾构机核心部件,如变速箱、刀盘体、螺旋机、后备套产品等的加工超过1OO台套。由于他追求精益求精的精湛技术,在加工过程当中从未发生过任何质量问题。出厂的盾构机不仅经受住了全国各大城市地铁建设中诸多复杂地质的考验,还创造了诸多纪录,如北京南水北调工程中创下月掘进822m的速度记录,在长沙地铁二号线工程中创下连续掘进1800m不换刀记录等。
“他的这种精神还带动了公司各种工艺工法的改进,为企业每年节约资金近100万元。”陈建军的领导认为其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为公司树立了榜样,对任何一项工作都精益求精,也让他成为企业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成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模范”。
陈建军在操作数控机床
“去新疆支边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除了工作上精益求精,陈建军还是带领团队去新疆支边的“第一人”,其奉献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新疆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布局的“桥头堡”,中国铁建重工响应国家倡议,在新疆建厂支持当地经济建设。而由于新疆公司新园区建厂投产初期,人员严重不足,各项任务繁重。面对这种情况,陈建军主动请缨带头赴疆。“大家都说那边条件可能会艰苦,但是我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去见见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什么不好。”陈建军笑言。
一到新疆公司,他就组织班组员工进行培训,亲临各机台指导,反复交流学习,几个月的时间就带出了一批优秀学徒。“任务紧张时,为完成班组生产任务,他常常不知疲倦地赶工,带领团队每天加班4个多小时,有时太晚了,他就会叫我们先回去休息,然后他一个人在车间干到凌晨一两点钟。” 王帮军坦言,师父虽然口头上说自己去新疆是为了见见祖国的大好河山,其实他们都知道,他那些日子根本连车间都没出去过。正是因为陈建军的带头奉献,2015年中国铁建在新疆顺利建厂,2016年便生产出新疆首批地下隧道装备设备。
王帮军介绍,由于在新疆支边的任务重,压力大,陈建军带过去的学徒学到的东西也更多。他从新疆回来后,公司越来越多的同事都开始愿意去支边,极大推动了相关生产进度。而鉴于陈建军的贡献,公司先后授予其“生产标兵”“先进生产者”等称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中国铁建重工掘进机制造总厂“师带徒优秀人员”等荣誉也纷至沓来。他也先后获批成立长沙市市级“陈建军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国铁建“陈建军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荣誉都是外界给的,我能做的还是这六个字:吃苦 严谨 奉献。”陈建军说。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