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第七批51名短期援藏专业技术人才载誉而归
10月30日下午14点,随着拉萨至长沙的TV9857次航班稳稳降落在黄花机场,我省第七批51名短期援藏专业技术人才满载着西藏山南人民的依依不舍和深情厚谊,圆满完成援藏任务顺利返湘。湖南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胡绍恒率队到机场接机,并举行简朴迎接仪式。
“湖之南,山之南,湖光天色映山南。芙蓉花,格桑花,花开并蒂湘藏缘。”180个日日夜夜,相聚千里的湖南与山南,因为他们而深深相连。第七批湖南短期援藏专业技术人才分别来自长沙、株洲、岳阳、常德市,以及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省农科院等单位选派,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农林牧、环保、教育等各类人才,分别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扎囊县、桑日县、隆子县,以及西藏区直有关单位。记者曾在5月份随短援人才一起进藏实地采访,如今半年已过,他们载誉而归,记者再次前往机场,第一时间迎接51名光荣的援藏队员归来!
胡绍恒与短援队员合影。
情意浓浓:放不下与舍不得
在机场,援藏队员们胸前红色的勋章点亮每一位在场人们的双眼。“欢迎回家!”“你们是湖南人的骄傲!”“辛苦了辛苦了!”一句句温暖人心的话语,一个个团聚相拥的家庭,一双双久久紧牵的双手,偌大的机场里,浓浓温情催人泪下。
短援队员们载誉归来。
来自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的方颂担任此次短援队队长,今年已经是他第三次援藏了,谈起这次援藏感受,脸色黝黑、略显疲惫的方颂语气坚定地说:“我们的人生像是打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我们把最精湛的技术留在山南,把最美的记忆留在山南!这一趟,不虚此行!”
今年二次援藏的邓建华依旧满腔热情,作为党建工作援藏者,半年多来,他克服缺氧,完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政治信仰,做讲政治守规矩的合格党员》等十几项专题的教学任务,先后在山南市委党校校内外授课近 40 余次,受众近4000人。
在机场,记者见到了来自湖南省广播电视局的短援队员熊晓雯,她怀里抱着前来接机的父母送的鲜花,眼眶有些湿润。作为此次援藏队为数不多的女队员之一,她此次援藏负责山南电视台播音指导工作。刚去援藏之时,强烈的高原反应曾让她一度寸步难行,但是时间紧迫,来不及好好调整,她便立即投入到援藏工作中。开展播音课程教学、播音主持培训......离藏之际,她为山南带出男女两位双语主持人,均已达到上播标准,并积极发掘新生力量,为山南台播音团队培养出第二梯队。
如今回想起半年援藏时光,熊晓雯的一番话令人动容:“往后余生,一半是山南,一半是湖南!当初毅然决然决定援藏,放不下家里年迈的父母,可是如今更舍不得在西藏的同胞们,舍不得那里的工作......”一旁年迈的父母紧紧握住女儿的手,有些哽咽告诉记者:“我们很为她骄傲!”
熊晓雯(右二)与家人在机场合影。
短援队员许浪怀抱孩子特地前来接机送的鲜花。
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融入,山南于短援队员们,早已是第二故乡。从5月8日进藏以来,来自湖南省51名短期援藏专业技术人才初心不改,使命不渝,带着组织的重托,带着藏汉民族的深情,援藏队伍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山南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之中,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以“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工作标准更高”的要求,坚持科学援藏、精准援藏、务实援藏,切实发挥“传、帮、带”作用,变输血式援藏为造血式援藏,赢得了湖南省委、省政府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为推动山南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深化湘藏两地文化交流贡献了力量,树立了湖南对口援藏的良好形象,成绩斐然。
成就满满:从“输血”变“造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输血”固然重要,但“造血”更是不可或缺。同熊晓雯一样,很多短援队员在离开西藏时,也为西藏人民留下了很多带不走的“湖南印记”。
短援队员胡德组织爱心企业为山南捐赠价值百万的听力障碍人士手语翻译系统,并引进爱心企业为桑日、贡嘎、扎囊、隆子县捐建“互联网+残疾人社区康复站”,捐赠社区康复训练设备和互联网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湖南与山南康复技术零距离的远程指导和交流。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援藏老师谢复兴对口支援山南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援藏期间,他主动发挥援藏“传帮带”作用,牵头组织城建职院与山南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增强校校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院与山南二职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并手把手指导山南青年教师,为山南二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湖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短援队员李敏在援藏期间,凭借突出表现被山南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任命为山南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主持编撰了十万余字的《地方立法工作手册》,起草了立法工作规程、立法技术规则、听证规则、立法后评估办法、备案审查工作规程等十多件立法规范性文件,留下了援藏制度成果。
教育、党建援藏工作硕果累累,农牧业领域援藏工作也喜报频传。湖南省农科院短期援藏专家谭炎宁牵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技术团队,两次援藏,助力山南青稞增产。在今年首次开展青稞粉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耕地面积51亩,并于8月份通过了专家现场测产验收,粉垄栽培青稞的经济产量比常规栽培青稞亩增63.6公斤,增幅达到了20.03%,增产效果大幅超过了西藏自治区提出的亩增50斤目标,刷新了青稞增产记录。
农牧专家伍国强四次援藏,扎根西藏十几载,为西藏人民带去先进的疫病防控技术、设立检疫监督点、为藏族同胞开展专业技术培训、试种秋葵、手把手教农牧民养蜂......今年7月,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19年“最美支边人物”先进事迹,包括20名先进个人和1个先进集体。伍国强成湖南唯一一位获“最美支边人”称号的援藏人,走进央视,彰显了湖南援藏队闪亮的金字招牌。在机场,当记者问伍国强获奖感受时,这位朴实的浏阳汉子有些腼腆笑着说:“荣誉是整个湖南援藏队的,我就想踏踏实实为西藏同胞做点实事。”
援藏路上,湖南力量山高水长!数不清的荣誉还有很多,一个个援藏队员梦想成真的喜人场景,让湖南援藏人的印记深深烙印在雪域高原。湖南援藏人才,在雅砻大地上树立了湖湘儿女的良好形象,犹如一座“无字丰碑”刻在山南人民的心中。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