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在长沙 与湘江麓山共成长

2019-12-13 10:28:26 来源: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社

分享至手机

广州开往长沙最早的一班高铁是6点23分,全程运行时间2小时42分。每周一早上,刘彦乘高铁从广州出发,到达长沙的时间是9点05分。走出长沙南站,吃一碗正宗的长沙米粉,再前往市内上班。

刘彦是长沙市高层次人才省市级领军人才,现任长沙海格北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长沙海格)董事长。他的户口在广州,工作地点在长沙高新区芯城科技园,距离长沙南站约15公里,车程40分钟。

去往公司的路上要穿过湘江,橘子洲头、岳麓山等景色尽收眼底,一切正如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的那样,“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刘彦坦言:“长沙的气质乐观、向上,但又洋溢着浪漫气息。城市气质和创业激情很好地契合,在这里创业有一种精神层面的愉悦感。”

人才为企业发展加油

在刘彦看来,城市能够吸引大量人才聚集,对高科技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像他这样的创业者而言,在另一个城市展开事业,最重要的是这里有条件把事情做成。刘彦说:“创业成功,城市的福利才有价值,这也是我们选择长沙的原因。长沙能够提供创业成功需要的条件和政策。”

正如刘彦所言,近年来,长沙市先后出台了“建设国家智能制造中心三年行动计划”“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发展意见”“科技创新1+4”“开放型经济2+4”“人才政策22条”“长沙工业30条”“知识产权保护12条”等一系列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推动长沙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升。这些政策让长沙海格受益匪浅:2017年至今,长沙海格北斗多名研发人员获得相关奖补,这帮助企业充分凝聚核心科研人员,让他们更安心地参与企业创新研发工作。

据悉,为推动更多制造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长沙还于近日推出了“长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条”,明确按照2025年、2035年两阶段进行铺排,即力争到2025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产品质量合格率显著提升,能耗、成本明显下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到2035年,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领域形成创新引领能力,形成1至2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全球先进城市前列。

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让企业的精气神更足,市场活力更强,星城因此成为广大人才建功立业的热土。刘彦说:“长沙有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能为企业加满油,提供发展的强劲动力。”

人才促智慧城市建设

长沙四方坪科大佳苑社区,800多位60至90岁的老人每人佩戴一款智能腕表,可提供包括日常心率等医疗数据监测,这款智能手表正是基于北斗系统研发的。目前,长沙海格已经可以提供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和室内外多源融合导航技术的智慧养老、共享车位、智慧政务、智慧公安、城市运营等系统建设服务能力。

那么,这样一家新兴高科技公司为何不选择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是偏偏对长沙情有独钟?刘彦认为,长沙的吸引力来自于北斗特定专业领域的人才聚集效应。

时间追溯至2013年,当时刘彦在广州海格通信任职,公司内部一直在讨论国产芯片事宜。那时国内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相应的学科和课程,在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方面,国内基础较好的正是长沙的几所大学。刘彦表示,长沙在研发工作所需要的特定专业领域提供的基础人才数量比北京、广州等城市更有优势。

长沙海格公司成立后,刘彦等人不断与当地高校开展合作,并设立联合研发机构,共同开展北斗基带芯片设计等工作。刘彦说,公司充分运用长沙当地相关专业人才聚集的优势,于2016年初作出了投资5000余万元,主推新一代北斗核心芯片的决定。“高科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拥有高端人才。此次决策正是基于长沙北斗导航系统相关人才聚集情况决定的。”刘彦表示。

据了解,长沙市政府已与国家信息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智慧城市、大数据、数字经济、电子政务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为城市加装“数据大脑”,让市民生活更加智慧便捷,包括长沙海格在内的众多高新技术人才团队也将持续助力长沙智慧城市建设。

下班回家路上,每每看到被灯火映照得光彩夺目的长沙,刘彦总忍不住感慨一座城市对人才与企业的影响。他说:“人才成就企业,企业也帮助人才成长。于我而言,长沙就是创业者梦想起飞的地方。”

本报综合

延伸阅读》》》

新星长沙,何以领航

《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长沙城市软环境指数位列全国第2,仅次于深圳。在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交通环境等方面均无显著优势的情况下,长沙成为全国城市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新星,这种快速发展的动力到底从何而来?

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一个产业,尤其是科技领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行业的人才质量;而这个产业能走多远,也难免受补充的人才数量影响。这一项正是长沙的长板。2年来,长沙扎实推动“人才政策22条”落实落地,累计引进各类人才30余万,在全国各城市人才净流入率、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两项指标中均稳居前三,为长沙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此外,长沙留住人才也有着诸多积极措施。在易居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全国50城房价收入比报告》中,长沙的房价收入比仅为6.8。根据《长沙市人才购房补贴实施办法》,在长工作、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才,首套购房不受户籍和个税、社保缴存限制。人才购房易,他人“炒房”难,这对留在长沙的人才来说是福音。

在培育人才方面,长沙更是走在前列。长沙是湖南省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城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10大城市之一,拥有14所二本及以上高校。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给了莘莘学子来长沙求学的理由。

不仅如此,长沙的中学教育质量也享誉国内。据阳光高考平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2019年自主招生数据显示,湖南省在清北两所学校的录取人数均位列第一,总人数112人(清华55人、北大57人),其中雅礼中学34人,长郡中学31人,湖南师大附中24人,长沙市一中21人。在清华录取人数榜和北大录取人数榜中,长沙这4所中学均位居前列,可谓名副其实的英才摇篮。

北宋大儒胡瑗有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正是因为有雄厚的教育实力以及足够的人才支撑,长沙各项事业和产业发展才能有不竭的动力,才能在“不沿海、不沿边”的劣势下,成为各线城市中一颗耀眼的新星,以昂扬的姿态在全国领航,并将继续奋斗前行。

柯欣茹

 

 

【编辑】网站责编
特别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即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