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刘少军:为国人吃上优质鱼而不断努力的“fish farmer”

2020-01-03 15:02:28 来源: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湖南民生网 作者:林零

分享至手机

“湖南本身就是‘鱼米之乡’,更是渔业大省,但目前还不是渔业强省,渔业总产值也没有过千亿,希望未来能在各方面开展研究,培育出更多的优质鱼类,为早日实现‘鱼米之乡’渔业的千亿目标而努力,为中国人吃上更优质健康的好鱼而努力。”近日,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刘少军再次表达了他的期许。为了这份期许,他在渔业行业几十载“默默耕耘”,用他自己的话形容,目的就是为大家吃上好鱼而甘当一位“渔夫”。

科研“渔夫”:陪伴鱼的时间远多于陪伴亲人

“对待鱼比对我自己的孩子更细心,陪伴鱼比陪伴我的亲人们时间更多。”刘少军说。

每年的3月到6月是鱼类产卵季节,刘少军只要在长沙,一定待在实验基地劳作干活。他对记者表示,研究鱼就是要把它们“像养崽一样对待,天天看着守着”。他QQ和微信名都是“fish farmer”,他说自己就是一个“渔夫”,“鱼类产卵从凌晨四五点就开始了,我们要观察鱼类产卵情况,作息时间就得跟着鱼类走,几十年都是这样过来的” 。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少军主持培育出源于远缘杂交的同源四倍体鱼、改良异源四倍体鱼、同源二倍体鱼品系和异源二倍体鱼品系等可育品系,并用之结合染色体倍性操作技术培育出在生产上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三倍体鱼和二倍体鱼。其中,湘云鲫2号、鳊鲴杂交鱼和杂交翘嘴鲂3个新品种获得农业部水产新品种证书。他用倍间交配方法大规模培育的具有不育、体型美观、肉质鲜嫩、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小刺少等优点的优良三倍体鱼在全国推广养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等殊荣接踵而来。面对这些头衔,刘少军却说他这一辈子还是最擅长跟鱼打交道,还是只把自己当一名“fish farmer”。如今,他依然是早出晚归,一次次从成百上千条杂交鱼里收集珍贵的精液、卵子,小心翼翼放进培养皿里守候奇迹出现,这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日常生活。

一门两院士:父子传承只为国人吃上好鱼

到底是什么缘由让刘少军如此痴迷于鱼的研究呢?“父亲刘筠对我影响很大,从小我就经常跟着他去池塘边观摩和学习养鱼技术,基本上每天早上6点准时出发,而这个习惯我也一直保持至今。”刘少军说。

据了解,刘筠长期致力于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的繁殖生理研究,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曾带领湖南团队攻坚,在全国最早取得了草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让草鱼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最常食用的鱼类之一;在“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多倍体鱼研究等领域,均带领团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还主持培育了世界上第一例两性可育的异源四倍体鱼品系。

“1959年,我姐出生,当时父亲正在研究鲢鱼人工繁殖,便给她取名为刘白鲢。后来,我哥出生的时候,父亲正在研究鲩鱼的人工繁殖,就给他取名刘鲩。”刘少军对记者说,在父亲的概念里,研究鱼就是他的生活,鱼当然也可以用来给孩子们取名。而待他出生之时,虽然终于没再被取鱼名了,但是却被父亲手把手地引导成为了一位地地道道的“渔夫”。早在幼年,他便常常跟随父亲去养鱼基地。基地多在山野之间,条件很艰苦,父亲在水田里搞科研,他自个儿在旁边看着、玩着,累了就常常直接睡在草垛上……就是这样的耳濡目染,让他早早地体会到了科研的艰苦和坚持的可贵。

如今,刘少军主持培育的湘云鲫2号、杂交翘嘴鲂、鳊鲴杂交鱼、合方鲫等4个优良品种已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湘云鲫2号等改良三倍体鱼在全国28个省市推广养殖,让人们的餐桌鱼肉更加美味、实惠。

时间来到2019年,刘少军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门两院士,这在旁人看来可能是一种无上荣耀,但在刘少军看来,这背后都是他们父子俩几十年如一日对鱼类研究的痴迷坚守。

“父亲一辈子都在琢磨,怎么解决老百姓吃鱼难的问题。而我们要攻关的,就是怎么让老百姓吃上更多更好的鱼。这是父亲交给我的使命,也是我要坚守终生的初心。”刘少军说。

“鱼塘教授”: 为渔业研究培养出一代代人才

“我不仅仅是一个科研渔夫,更重要的使命是教书育人,这是我的老本行。”刘少军聊起他的学生,也是满脸慈爱。近30年来他都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承担了多门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主持培养了24名博士生、53名硕士生、3名博士后,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本科生;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出国学习机会,先后选送多名研究生到美国、法国等国家学习深造。

刘少军的助手覃钦博副教授回忆说:“2008年冰灾时,刘老师带着我们坚守在基地,每天带头破冰,很多宝贵的鱼类资源材料才得以保留下来。”对于刘少军的学生们来说,他其实更像是一位“鱼塘教授”。“刘老师只要在长沙,每天都会来基地巡池2到3次,天天如此,大年三十都在给我们发研究成果。他一直致力把鱼塘变成课堂,在实践中言传身教。”

不仅培养出了一批批专业人才,刘少军的一言一行还感染着许许多多的身边人。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的门卫都感叹:“每年的大年三十,我都需要去开学院大门,因为刘少军教授总是会和其他的节假日一样,准时准点来到学院工作,我哪次想偷偷懒都不行。”

而对于湖南科研人才的培养,刘少军也给予了很大关注。他表示,希望更多优秀的人才更加接地气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虽然农业研究很辛苦,但是农业发展的潜力很大,希望当代年轻人能沉下心来好好做研究,培育出更多优质的鱼类,为全国的渔业发展作出湖南贡献,让国人吃上健康放心的好鱼。”刘少军说。

【编辑】网站责编
特别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即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