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地表最强”文博志愿者易复刚:人生海海 无负年华

2021-06-10 18:50:15 来源:湖南民生网 作者:邓宇 通讯员 孙雯捷

分享至手机

易复刚向同事展示自己出版的相册

文/中人社传媒记者 邓宇 通讯员孙雯捷

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以下100多人中有40多人先后从教;跨过而立之年,他回到长沙走上讲台,为湖南电视湘军输送大量人才;退休后,他没有享受安逸,而是选择年轻时痴迷的文博领域发挥余热,开启“长沙地表最强文博志愿者”的第二人生。

他叫易复刚,其堂弟是知名文化学者易中天,李好、仇晓、汪涵等著名电视主持人都是他带过的学生。过去18年,他一直在湖南省博物馆等文博场所担任志愿讲解员。有网友在长沙旅游攻略中提到,“来湖南省博参观如果能听到易老师的讲解,是最幸福和幸运的了”。

如果说,60岁之前的易复刚没有想到,年轻时喜爱的博物馆会在未来成为令自己难以割舍的一项事业。那么现如今,已近80岁的他更有理由相信,长沙留给世人的文化遗产如此丰富,留给他释放能量和光芒的舞台依旧精彩灿烂。

非著名“文博爱好者”

5月29日,大雨笼罩长沙。下午2点,位于城区的西园北里社区一改往日宁静,百余位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过了一会儿,身着长沙市党史馆志愿者马甲的易复刚出现在大家面前,他佩戴了长沙市博物馆志愿者工作证,热情地与每一位前来聆听其主讲“我是文博志愿者”讲座的观众交流。

易中天的堂兄、汪涵的老师、影视编导专家……今年78岁的易复刚有许多广为人知的身份。但除此以外,他也是一位遍访名山大川、看遍文博宝藏的“非著名文博爱好者”:全省40个地州市,60个县市区,都曾留下过他的印记;70岁时,易复刚已经走遍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到过五大洲24个国家。

这一爱好或与其深厚的家学渊源有关。1943年,易复刚出生于长沙,父亲易仁荄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先后在大学和中学任教数十年,可谓桃李满天下。1947年,易仁荄参与创建清华中学(后并入长沙市第一中学)。在此之前,易复刚随父亲回到长沙,就住在清水塘的毛泽东、杨开慧故居附近,红色文化和历史记忆深深感染了时年9岁的易复刚。

尽管长大后周游了全世界,但最让易复刚魂牵梦绕的还是家乡的瑰宝。上中学的时候,由于距离不远,湖南省博物馆成为易复刚最早的文博启蒙地。1956年,易复刚第一次去湖南省博物馆参观就对文物产生了兴趣。他说:“我自此就成了一名博物馆迷,只要有新的展览总要前往参观,先睹为快。只要新到一个城市,总要打听博物馆在哪里,以便前去游览。”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易复刚入读中山大学中文系。几年后,长沙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不过直到1974年调回长沙工作,易复刚才有机会亲眼见到那些珍贵的文物,震撼之余,他甚至买下了一套“墓地旁的房子”。

“当时人家总问我,这样(买房)不觉得犯忌讳吗?但我就是对马王堆特别感兴趣,更何况这是全世界公认的‘风水宝地’呀。”易复刚说,除了镇馆之宝“辛追夫人”,他对湖南省博物馆里每一件文物都如数家珍,平时没事就喜欢去逛逛,为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做非正式讲解更是不计其数。

易复刚在清水塘诗词长廊讲解

长沙城的“讲解明星”

能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博志愿者,和易复刚前半生的种种经历是分不开的:深厚的家学渊源是他文化上的动力;半个世纪深耕三尺讲台是他技能上的预备;对于湖湘瑰宝的朴素情结使他格外关心历史文物;游历全球博物馆让他进一步领悟文化传播的意义。

2003年,60岁的易复刚办理了退休手续,正式成为湖南广播电视学校的一名退休教师。离开讲台的日子里,易复刚总觉得全身不自在。有一天,身边好友告诉易复刚,湖南省博物馆正在招募志愿者,这个岗位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劝他报名去试一试。

同年4月27日,湖南省博物馆首期志愿者培训班开班,易复刚早早地报了名。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届培训班的学员可谓藏龙卧虎,其中就有湖南省博物馆前副馆长、马王堆汉墓文物挖掘小组组长侯良。“侯老是志愿者的超级偶像,我们都是他的铁杆粉丝!”易复刚说,自那时起,他以一个学生的姿态再次走进“课堂”。理论课上,他虚心听专家讲解;实践课上,他认真向同学讨教;休息时分,他积极旁听他人解说;讲解结束,他时刻不忘将学生汪涵、堂弟易中天在电视上的精彩表现融入自己的讲解风格中。

半年后,易复刚正式成为该馆首批义务讲解员,编号“ZYZ-02”,位居侯良之后。带着学到的志愿服务理念,易复刚这些年先后在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和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免费讲解,其风格不仅被居民、游客熟知,更成为这些文博场所的亮点之一。翻开省博的观众留言本,易复刚获得的表扬有几百条之多,喜欢听他讲解的观众自称“刚丝”。曾经有外地游客到省博参观,不巧只赶上易复刚讲解的后半段,结果次日竟然又专门过来,只为完整地听他讲一遍。

易复刚从多年的志愿服务经历中总结出一套心得。“省博大多是文物,我会设计一些小包袱,用生动的内容吸引大家;市博有很多关于近代的历史,比如战争、屈辱、烈士,讲解时需要措辞庄重。”对于介绍历史名人的文稿,易复刚也做了归纳总结。“以字讲文,以文讲人,以人讲情,以情讲史。从历史高度来讲就大大提升了意义,增强了可听性。”

易复刚与前来听讲座的观众合影

走向社会的“易式课堂”

从课堂到博物馆,易复刚讲了半辈子的课。近年来,他长期致力于将课堂泛化为面向全社会的文化传播,把“文博志愿”变成“文化志愿”,随时准备、随时分享,让“易式课堂”在每个时刻、每个地方开讲。

2013年,为记录过往70年的人生历程,易复刚印制出版了一本影集。在前言中,他这样总结自己的教学生涯:“教书一辈子,讲课20门;上台30000次,奋力40春。”据统计,仅2014年,他就参与各种讲课111次。

易复刚坦言:“我是一位执着的教书匠,很享受教书的乐趣。”退休后的他不仅没有放弃影视专业课程教学,更投身于历史、地理、常识等知识普及。从2012年6月开始,易复刚每周都在湖南省图书馆“百姓课堂”主讲文史百科,常常座无虚席。

课堂以外,易复刚也从不吝于分享自己做的“功课”。喜欢旅游的他交了很多“驴友”,他们都喜欢和易复刚一起出门,因为带着他就像带上了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有一次去东北旅游,易复刚在卧铺车厢里开设“列车课堂”,给同行者讲摄影、历史和地理,整整讲了17节。

做志愿者是易复刚目前最大的快乐。他说:“在观众和文物之间,牵一根连心的线;在昨天和今天之间,架一座沟通的桥。”无论公益授课还是志愿讲解,对易复刚来说都是值得认真准备的。这些课程大多没有酬劳,唯一的回报是自我的喜悦和满足。“每当上课受大家欢迎时,我就很有成就感。”

2020年,湖南省博物馆不再续聘70岁以上的讲解志愿者,易复刚作为其志愿者的身份暂告一段落。身穿马甲时,易复刚是一名文博志愿者;生活中,他时刻不忘做一名文化布道者。没有人能青春永驻,年华不改,但永远有人不屈服于岁月,不受制于年龄。志愿服务18载,78岁的易复刚梦想如初。

【编辑】多利
特别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即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