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张平喜:洋蓟相伴十六载 科技兴农久生情
中人社传媒记者 易巧君
近5年来在科研推广应用中,创造经济效益7.58亿元,带动85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新增销售额3.11亿元,出口创汇8730万美元。
这是在常德基层一线从事农技工作40年的高级农艺师张平喜,去年申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材料中的数据。为何能够有如此显赫的科研产出,而且扎根常德的他怎么和出口创汇联系起来了呢?
洋蓟是一种蔬菜,也颇具保健和观赏价值。
面向企业
科研才有生命力
张平喜的科研效益数据如此亮眼,尤其是出口创汇方面,不得不提一种被誉为“蔬菜之皇”的泊来品洋蓟(又称朝鲜蓟)。他本人更因其被业界尊称为“西洞庭洋蓟之父”。
洋蓟原产自地中海沿岸,是一种富含洋蓟素、绿原酸等多种营养成分的高档特种蔬菜,具有护肝排毒等功效。张平喜告诉记者,他和洋蓟结缘,得益于自己联系的当地知名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汇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那是2005年前后,该公司董事长肖立安在和外国公司接触中获悉,欧美人喜爱食用洋蓟,因当地劳动力价格不断提高,正寻求向拉丁美洲和亚洲等地种植该蔬菜。
肖立安向西洞庭管理区分管农业工作的张平喜汇报了此事。当时正努力寻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农村农业农民增收的张平喜说自己脑袋里瞬间像是被推开了一扇窗,立马着手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进行严格论证。他发现,这种蔬菜种植和收获时间正好可以对当地冬闲田加以利用,如果引种成功无疑将直接为“三农”增加收入。
2005年,张平喜主持从西班牙引进种植洋蓟,由汇美农业公司与西洞庭管理区联手,自种、自管、自己加工、自销。第一年就有了较好开头,试种的300亩洋蓟亩均产量达300公斤,增收达30余万元。
“农技人员联系好在市场经济中纵横驰骋的企业,能有效延伸自己的信息触角,获得科研课题灵感。”张平喜从自己十多年的洋蓟科研经历总结,“而且农技人员获得的科研成果,也能借由企业推手,较快转化成经济效益,让农业科研呈现蓬勃生命力。”
迄今,张平喜及其团队已研发出洋蓟茶叶、口服液、速融茶粉、提取物、护肝解酒片、酒、养颜护肤品、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并均已投入国内外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其产业化开发更被誉为在全国“一枝独秀”。
张平喜常年泡在洋蓟地里都对洋蓟泡出了深深感情。
联系农户
科研更能上层楼
在张平喜的洋蓟生涯里,他说自己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除了给他延伸触角的企业,还有更多为他进行实验、实践的广大农户,“是他们为我们农技人员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更为后续产业化开发等打下扎实基础”。
西洞庭管理区金凤街道办事处棠叶湖村二组的庄大富便是张平喜联系超过10年的“编外助手”,也是一位勤劳、肯学,爱动脑、会搞事,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土专家”。他家门口一块硕大的“朝鲜蓟种植状元”红匾,更是宣告着这家主人的职业荣光。
张平喜告诉记者,他们研发的产品中市场接受度最广的洋蓟茶叶,就是发端于庄大富不舍得丢弃被汇美农业公司拒收的洋蓟次果。
2005年,西洞庭管理区引进种植洋蓟时,谨慎的庄大富还在观望,后见汇美农业公司包销,还有农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在张平喜等劝说下于2009年开始试种,从此走上了洋蓟种植年年评先评优的光荣致富路。
“老庄家的洋蓟标准鲜果产量相对一般种植人家已高很多,但仍会有5%~7%的次果无法避免。”张平喜告诉记者,俭朴了一辈子的老庄夫妇舍不得浪费,便将留下的次果切成片晒干存食。他去老庄家走访时,他们告之用晒干的洋蓟泡茶味道还不错。他亲尝,发现初时没什么味道,仔细回味却有一股甘甜,而且还听说当地尝过的老百姓都评价不错。
“当时汇美农业公司收鲜果主要用来制作洋蓟罐头,需要果形适中而正,遴选出来的次果如也能被回收利用,不正好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吗?”张平喜说,他是受老庄实践启发,对他们制作的洋蓟茶叶进行了检测、分析,并进一步尝试、对比了各种加工方法。
最后,他根据洋蓟的特性,结合茶叶生产工艺,通过蒸煮、提香、烘干、固香等工艺,最大限度减少有效成分洋蓟素和绿原酸的损失,并将其特有的香味提炼出来,推出了颇受市场欢迎的洋蓟保健茶。
而庄大富也听从张平喜的建议,对切开的洋蓟将自己原来使用的晒干方法改为风干,口味更好,保存时间也翻两番了。“如今,我老伴制作的洋蓟茶在亲友中一直供不应求,常常几百斤都被一抢而光,还有客户前来早早预订呢!”庄大富笑得很开心。
张平喜领衔我省洋蓟科研工作。
久久为功
科研会日久生情
在农技领域摸爬滚打已40年的张平喜,和庄大富一样,对于洋蓟看不得浪费。他一直千方百计想着如何提高产量、提高利用率、提高产出效益。所幸,在他们团队的努力下,当地的洋蓟产量已从最初的300公斤/亩增加至1000公斤/亩,利用率则从当初的5%提升至85%。
提高产量,得从提高育苗率开始,而这曾是困扰全国洋蓟产业发展第一大卡脖子技术。张平喜告诉记者,当初他们从西班牙引进洋蓟,也请了当地技术人员前来传授经验,但不知是对方没传真经,还是洋为中用水土不服,他们按其指导方法却一直没能得到满意出苗率。
低出苗率相当影响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张平喜把自己泡在了洋蓟大田里,不断深入农户家中查看,坚持在生产中调查和试验。最后,他完全抛开了西班牙经验,总结出了“不浸种”“不催芽”“不施草木灰”等“十不”洋蓟育苗经验,使得当地洋蓟出苗率普遍得到极大提高,并以之为基础主编出版了《朝鲜蓟高产栽培技术》全国第一本洋蓟专著。
提高产量,还得与各种病害作斗争。2009年,张平喜被选派为西洞庭洋蓟产业科技特派员,主要就是临危受命紧急前去解决当年导致洋蓟种植大面积减产的“空胫萎蔫病”。“我们当时都直接向农户承诺,再坚持一年,如果病害问题不能解决,就不再发展洋蓟产业。”张平喜说当时真是被逼得没有了退路,必须迎难而上。
“那时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种植基地,在大量开展试验示范、田间指导的基础上,经常召开专题技术研讨会、现场经验交流会。”张平喜介绍,他和团队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药效实验,在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单位的协同攻关下,才终于将洋蓟致命性病害难关攻克,农民们的种植热情再一次被点燃。
曾经,洋蓟5%的“花心”被“掏空”后,剩下95%的部分都直接被丢弃。“这多可惜!作为西洞庭的特色农业产业,要是能最大程度地综合利用,特别是进行精深加工,让95%的部分也能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多好。”张平喜表示,“科技特派员工作,与产业的链条延伸、提质升级、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可激发出极大的生命力。”
为此,他和团队通过功能成分提取、综合加工利用等,研发出洋蓟速溶粉、酵素等12款新产品。近年,张平喜甚至还当起了网络主播做起了洋蓟产品推荐官。“这也是一种对农技从头到尾的负责或者说善始善终吧。”张平喜笑说,“我是不但对洋蓟一见钟情,而且更是日久生情了,所以只要是对发展洋蓟产业有帮助的事情,我都愿意去尝试、去好好做。”
张平喜和团队及相关企业等研发推出的部分洋蓟产品。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