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服务项目“加力”,让“饭碗”端得更稳

2022-06-01 15:12:44 来源:中人社传媒 作者:刘璋景

分享至手机

 中人社传媒记者 刘璋景

就业,一头连着发展大局,一头连着百姓福祉。近年来,我省各级人社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积极行动、多措并举,持续推动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涌现了一批优秀就业服务项目,真正让就业工作发挥着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作用。

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室“职”点迷津

“以前一直在家带孩子,从未出来工作过,现在孩子大了,想找份合适工作,能帮我推荐吗?”5月26日下午,岳阳市宋建明职业指导大师工作室里,一位来访者正述说着自己面临的就业困境。指导师耐心地对他们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职业指导,为他们“听诊把脉”。

为进一步服务“稳就业”工作大局,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质量提升,缓解劳动者就业难、企业招工难问题,今年3月岳阳市宋建明职业指导大师工作室在岳阳市就业(人才)服务中心正式成立。

该工作室就是求职者的“就业红娘”和“职业导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高级考评员宋建明介绍,传统招聘会上,求职者大多都是“广撒网”式找工作,往往存在求职目标和定位不清晰、没有系统的职业规划等问题,导致求职或创业屡屡受挫。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岳阳市职业指导工作室应运而生,尽管是以个人名字命名,但工作室实际还有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心理咨询师及岳阳市“点亮万家灯火”职业指导专家团等行业资深人士,共同组成了一支优秀的职业指导专业团队。

“以前每周都去招聘会找工作,但由于没有一门手艺,也没有明确目标,往往都是失望而归。现在在工作室的帮助下,我既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也省去了来回奔波找工作的时间。”45岁的求职者王静告诉记者,在此前的一场招聘会上,她因为求职迷茫而向人社部门开设的就业指导窗口进行咨询,进而得知了这家工作室。经过专业指导师的耐心疏导和指导,她终于“锁定”了自己的岗位范畴,同时也在工作室的推荐和帮助下,成功进入岳阳爱婴天使护理中心,从事产后修复工作。

“工作室向我们精准地、有针对性地推荐求职者,让企业招人省心多了。”爱婴天使护理中心负责人周桂春说,企业在单独招聘人员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加之部分求职者对企业抱有怀疑的态度,因此给双方合作造成一定阻碍。工作室成了一个良好的中介平台,实现了求职者和企业的“双赢”,希望该工作室能为企业输送更多优质求职者。

“宋建明工作室成立后,将依托‘湘就业’、湖南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等平台,为服务对象精准推送岗位信息,依托人力资源市场为岳阳广大劳动者、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免费服务,开设线上职业指导讲座,由专职(兼职)教师授课,通过职业指导咨询台和就业咨询专线电话,随时帮助解答求职者在求职中的问题和困难。”岳阳市就业(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截止到今年5月,该工作室已为1000余名求职者提供指导、咨询、测评等职业指导服务,与7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

稻虾养殖助10万群众“居家上班”

5月21日,在益阳市南县乌嘴乡赛河村的稻虾养殖基地内,偌大的养殖水塘一眼望不到边,十多名务工人员清除杂草杂物,为下一步水稻生产做准备。“干一天活,能挣150元,在这干活3个月了,非常满意。”村民徐国华对记者说,由于小孩读书无法外出工作,2021年,通过益阳市人社局的介绍,他来到稻虾基地务工,实现了稳定的居家就业。

发展稻虾产业,昔日的抛荒地成了现在的聚宝盆,好政策也吸引人才回流,开展返乡创业。李杰是“80后”大学生,毕业后在海南开了十几年广告公司,2020年参加“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后,回乡创业。他在麻河口镇以400元/亩流转了近1300亩土地,其中1/3种养稻虾,仅5月21日上午,李杰就发了6000余斤小龙虾到河北、广东。

截止到目前,益阳市仅南县就有稻虾米规模加工企业30家,从事稻虾种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60家,随着产业发展,企业用工需求趋旺。该县人社局广泛宣传用工信息,通过村级劳务经纪人点对点“地推式”上门介绍,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每月逢八招聘会”等活动,拓宽就业渠道,鼓励企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吸纳城乡劳动者,让有求职意愿的劳动者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据初步统计,像徐国华这样的,经职业介绍在家门口从事稻虾产业相关工作的劳动者全县约10.8万人。

为了解决群众种植、养殖技术等难题,强化人才培养,促进产业发展,益阳市有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以种养殖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等为主要对象,开展实际需求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和相关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近两年来,全市共开展创业培训300余期,培训人员近2万人,带动就业超50万人。同时,当地为有发展潜质和意愿的个人提供电商创业咨询、新媒体创作与运营培训、短视频拍摄实操等培训,重点扶持“乡村振兴官”“电商带头人”,催生了一批批懂市场、会经营,有引导和带动能力的“网红主播”,在小龙虾销售旺季发挥了重要作用。

退捕渔民转岗就业走上致富路

5月26日中午1点,娄底新化县琅塘镇苏新社区居民戴恩月顾不上休息,抓紧与社员一起在大棚里培植辣椒苗。他细细算了一笔账:14片基地,32个大棚,共培植了70多万株辣椒苗,毛收入可以达到40万元以上。

今年55岁的戴恩月,从1988年开始就在资江河上以打鱼为生,全家8口人每年都是以他4万元左右的打鱼收入维持生活。但打鱼是个辛苦活,挣钱不多,还要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何况他的身体也日渐转差。

2020年禁捕以后,他在娄底市人社局的帮助下,投资50万元,成立了恩月蔬菜种植合作社,种植了豆角、黄瓜、辣椒等时令蔬菜。戴恩月说,成立合作社后,有很多的企业和单位来购买,蔬菜销售量大,“我们一定把蔬菜种好,多赚钱让家庭更加富裕”。

为了能让渔民在告别“水上漂”之后,能够迅速转岗就业,最终致富奔小康,娄底市人社部门多措并举,打出组合拳。

冷水江市对渔民中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一对一”政策帮扶,建档立卡渔民实现参保全覆盖,其中参加企业社保49人、城乡居民社保29人,4人已享受领取退休金待遇,为渔民解决后顾之忧。

新化县连续两年开展退捕渔民、贫困劳动力等专场招聘会,为退捕渔民、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送温暖、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促进稳岗就业。

“政府帮我交了社保,还让我参加就业培训,给我推介工作岗位,虽然我不能捕鱼了,但是我可以做其他工作增加收入。”冷水江市民段正平感激地说。“我们对困难渔民,尤其是那些年龄比较大、找不到工作的渔民,一般会给他们安排护渔员的公益性岗位,使他们实现从渔民到护渔员身份的转变。”冷水江市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

结合退捕渔民转岗就业,娄底市还开展了重点帮扶兜底保障。全市“点对点、一站式”直通专车服务运送4800多名农民工返岗,农民工返岗共28.6万余人,返岗率100%;脱贫人口外出务工达16.99万人,就业规模稳中有升;完成2021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6373人,跟踪回访率、就业服务率、就业率各项指标居全省前列;有就业意愿的458名退捕渔民全部实现就业;为9771人次支付失业保险金1072.29万元、医疗补助金272.11万元,为1915人次发放失业补助金129.8万元。

构建“三化”机制精准帮扶就业

邓海江,是长沙浏阳市永安镇水山村人,妻子因病早逝,儿子患精神疾病,平时主要靠打零工、低保和残疾人补贴等收入维持生活。受疫情影响,零工需求减弱,因无一技之长,赋闲在家的老邓开始试着跑麻将馆“碰运气”,为此在村民间引发了非议。

“您好,我是劳动力调查员,今天是开展劳动力调查的日子,上门来登记您家的就业情况。”5月27日上午,永安镇的辅调员和网格长来到邓海江的家里进行劳动力调查入户登记。

“通过村级网格化动态摸排,我们定期将网格内人员就(失)业动态报送给镇政府就业专干,然后再为毎一名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一对一帮扶,对就业人员在思想上予以纠正、在行动上予以督促。”辅调员白静告诉记者,短短两天时间,她通过与网格长配合上户的方式,对10户调查户进行了抽样调查登记,接下来,将会为他们提供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多帮一行动。

为切实提升人社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稳步推动就业创业工作,长沙市同时通过强化就业干部职业技能培训资金管理专项培训、村级就业联络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培训,着力打造专业化、全覆盖的公共就业服务团队,助推精准帮扶就业。

通过专业化服务,让专业人来做专业事。镇一级只承担对上协调、对下传达的职能村一级负责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中的事务性工作落实,乡镇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成协议,依托人资公司的专业化力量,连接人力资源供求两端。人资公司负责与企业建立就业服务渠道指导未就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协调用人单位与就业对象入职的关系。

此外,长沙市还推出了精准化对接,有效提升入职成功率。村就业专干及时进行分类汇总将有就业意愿但还未就业人员信息及时转交至人力资源公司,由人力资源公司按照年龄、职业技能、学历等条件匹配至各用人单位,同时组织拟就业对象开展岗前和定向技能培训,再向企业进行定向输送。对因用人单位提出的某些条件,就业对象无法全部满足的,由人力资源公司与用人单位进行协调处置,确保入职成功。

【编辑】倚天
特别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即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