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坚守初心是本,工匠精神是魂,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国企人才典型引领示范作用,激发广大“国企人”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我省日前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国企楷模”评选宣介活动。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社(中人社传媒)现在省国资委党委宣传部指导下开展“国企楷模 湖湘力量”系列融媒体报道,以营造“国企楷模”企业立标杆、社会受尊崇的良好氛围,敬请关注。
梁亮:挺起湖南制造的“钢铁脊梁”
记者 刘璋景 通讯员 柳琴声
春日钢城,阳光明媚,花红柳翠,莺歌蝶舞。
沿着涟钢厂区公路,一辆辆满载着高锰奥氏体钢Mn13的卡车整装待发,宛如一条机械长龙……
“这些出厂的高锰钢用在矿山设备和船舶建造上,不但性能稳定,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并不宽敞的办公室内,涟钢技术中心主任梁亮仔细盯着电脑上收集的各项现场数据。他表示,在企业科技工作中基础研究最重要的是原创,争原创就要宽容失败。
从“高锰钢”到“耐磨钢”再到“优特钢”……每一次新钢种的创新和成功研发,都意味着一批“大国重器”从此脱胎换骨,拥有了自立自强的底气和力量。在梁亮的心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用当代中国科研人员的底气、志气和骨气,挺起湖南制造的“钢铁脊梁”。
扎根科研一线的“领头羊”
约访梁亮不容易,涟钢宣传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的时间从来都不够用,年初就更忙了。”除了科研规划,企业还有新产品研发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他得盯进度、做指导,考虑整体总结和后续细节安排;新产品投入生产后,他得全程跟着,一旦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他要第一时间带领团队拿出解决方案……
“不爱待在办公室,老往实验室和生产车间跑。”有同事调侃梁亮,“你这职位早就变了,向往一线的心却没变啊。”
“科研人员无论何时都要‘接地气’,如果高高飘在上面,肯定水土不服,做出来的东西都是虚的。”梁亮笑着回道。
回想2008年刚入职涟钢的日子,梁亮内心还是有点复杂。作为北京科技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他进入公司1年多了,却干着在生产车间倒班的体力活。
根据涟钢的人才培养模式,每个技术部门的入职人员,必须在一线工作3年,学习和熟悉各个车间的工艺流程。因此,梁亮作为刚来的新人,是名副其实的车间工。
为了改善产品质量,梁亮主动申请到重要客户的生产一线蹲点,在这里一干又是3年。通过在一线蹲点,他广泛征集用户意见建议,了解产品使用需求和应用特点,在重点质量问题上实现了重要突破,有效地推进了产品适用性改进。
梁亮认为,科研是一个扎根基层和不断试错的过程。他分享了自己在高锰钢研发过程中经历的两次失败,尽管每一次失败带来的损失有100多万元,但公司一如继往地重视科研工作,给予团队充足财力支持。经过不断地“失败-总结-失败-总结”后,终于攻克了连铸工艺稳定生产高锰钢的难题,探索出了高锰钢系列产品高质高效生产的解决方案。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客户到公司,梁亮深入现场解决难题,扎根一线服务生产,推动科研创新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生产力,用实际行动助力提质增效。
甩掉“镣铐”实现新品研发自主
2011年,正值“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大型工程建设颇多。大型工程建设离不开工程装备支撑,高强度耐磨钢是工程装备制造的关键原材料,直接决定了其性能表现和使用寿命。但长期以来,我国生产的耐磨钢板产品级别低,性能波动较大,耐磨性能差。
“超薄规格耐磨钢板能够突破传统耐磨钢的限制,但世界上又仅有瑞典SSAB和日本JFE能实现该类产品的稳定生产。不过,他们仅销售耐磨钢板产品,不对外出售技术。”梁亮认为,为了不再“受制于人”,他和自己的技术团队必须瞄准更薄、更轻、更强的耐磨钢项目,决定筹建全国最大的横切热处理线。
“该项目投资成本高,技术不可控,极易造成生产事故。”在横切热处理线最初提出时,各种质疑声不断。
打破质疑,得靠事实说话。梁亮查阅大量资料,请教专家,记录分析每天的生产数据。根据市场反馈来的各种加工、使用上的问题,耐磨钢项目组优化成分,提高加工和焊接性能;改良加热轧制工艺,减少不同批次产品性能偏差;提升热处理设备能力,优化耐磨钢工艺路线;组织核心力量解决成分偏析以及夹杂物问题,减少断裂风险……
历时10年,梁亮及技术团队终于突破传统耐磨钢合金设计、组织调控与关键制备技术难题,研发成功新型减量化型、高韧性型、超级耐磨型和低屈强比型4大类、16个牌号耐磨钢板。
正是这次突破,奠定了涟钢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以前我国自卸车行业所用高强度耐磨钢基本来自国外,其出口我国的高强钢和耐磨钢价格高达2万元/吨,还需提前预付款。现在涟钢耐磨钢不仅为自卸车车厢“瘦身”30%以上的重量,而且质量相同,价格少了一半。该产品一面世,就得到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等行业巨头的青睐。
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奔跑
从业近15年来,梁亮始终致力于科技创新最前线,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敢于突破,在许多方面实现了从行业跟跑到领跑的转型。
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NM300-600系列耐磨钢板和Q960-1300结构钢板, 4项产品相继获中钢协“特优质量产品”奖,在涟钢形成100万吨/年的热处理规模;全面实现超大型起重机吊臂、商用车等关键部件材料国产化,打破SSAB垄断,出口欧美等地。年创效6亿元以上。
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华菱钢铁奠定了在各细分领域的区位优势和行业地位。海洋工程用钢、造船用钢、超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超薄规格耐磨钢、锯片钢、桥梁钢国内市场占比第一。压力容器用钢、高层建筑用钢国内市场占比前三、API高品质油套管、非API及特殊扣油套管、高压锅炉管、特殊要求管线管、起重机臂架用高强合金管行业占比前五。
一路走来,梁亮及团队获得18项省部级及行业科技大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7项。但他始终感觉,在技术创新的路上,要做的还有很多。
“工作中,我要坚持每天往炼钢炉里加些‘创新料’,以青年人的执著,淬炼过硬本领,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以钢铁报国之志,扛起钢铁强国重任。”梁亮说。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