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社传媒记者 李娜
近期,简历“空窗期”导致求职者被拒的话题持续吸引舆论视线,相关话题也冲上微博热搜榜,引发网民关注。
记者注意到,在求职过程中因为一段时间的“职场空窗期”被“减分”、被绊住的职场人并不少见。由“职场空窗期”引发的信任下调甚至信任危机,已经成为不少职场人的共性之痛。为了降低或消除“职场空窗期”给求职带来的阻力,有些职场人对“职场空窗期”讳莫如深,甚至不惜简历造假,或者专门学习话术对“职场空窗期”进行解释。
求职者缘何选择“空窗”?“空窗期”后能否顺利再出发?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职场空窗期”或成求职路上的“坎”
“我能明显感觉到,半年以上的空窗期,是求职者的一个‘坎’。”95后彭庭去年5月从深圳一家公司辞职备战考研,由于没有上岸,今年3月她再度走向求职市场。
据彭庭介绍,她自打开始找工作,过程就不太顺利。年后以来,她已在各大招聘软件上投递了上百份简历。“至今没有公司录取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简历上的‘空白’,不少公司都很在意这段‘空白’。”将近1年的“职场空窗期”成了她求职路上无法忽视的阻碍。
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的00后李雯静考过研,也参加过国考、省考,但结果都不太理想,到现在有近2年的“空窗期”。“在招聘平台上投过不少简历,但回复较少,有些岗位面试后发现与自身专业、兴趣不太符合,再加上缺少面试经验,还没找到工作。”
现在长沙找工作的吴敏曾工作过3年。2年前,结完婚的她决定按下“暂停键”,辞职休息一段时间。“最近很怀念和同事一起工作的氛围,想重回职场。”投了一段时间的简历,吴敏遇到最多的情况是“已读不回”,为数不多的面试机会,“空窗期”也总是逃不过的话题。吴敏选择如实回答,比如为什么辞职、在“空窗期”做了什么。“对方可能会综合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空窗期’只是考量标准之一。”吴敏说。
“现在很多公司在筛选简历时,会直接pass掉那些有长空窗期的面试者,我能理解他们的做法。”吴敏直言,一方面,现在用人单位掌握招聘的主动权,选人标准变得更加挑剔。另一方面,公司也会考虑这部分人还能不能适应当下的职场环境,性价比高不高。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相关调查显示,64.5%的受访者认为经历“职场空窗期”后再找工作有困难,具体包括58.1%的受访者认为会在谈薪时遭打压,薪资降低;57.1%的受访者认为是面试时遭盘问,成功率低;47.0%的受访者认为是职业技能跟不上职场变化。其他还有:难过简历关,就业机会少(39.9%),转换赛道需要重新开始(34.4%),求职者众多,竞争更激烈(21.7%)。
用人单位对“职场空窗期”有考量
按时间顺序写下详细的工作经历是求职简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有断档,很难被忽略。采访中,多位有相似经历的年轻人都表示,在招聘求职中曾遇到面试官询问“职场空窗期”。
“一般来说,空窗期在1个月以内,通常不会成为求职者面试的‘坎’。这段时间可以解释为家庭需要、短暂的休息、状态调整、找工作或者等待合适的工作机会等。如果空窗期超过3个月,用人单位就会比较关注,在面试过程中往往会被问到,甚至会被不断盘问原因。”五矿二十三冶知行学堂副院长、高级经济师、湖南省级职业指导导师邱智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同行业对“职场空窗期”的在意程度不一样,一些技术应用性强的行业常比较在意,招聘方会担心求职者在最新的技术和经验上存在不足。
邱智军认为,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关注求职者的“职场空窗期”主要是因为这段时间可能对求职者的职业规划、价值和能力等方面产生影响,容易让面试官对求职者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职业定位、知识技能、工作意愿、工作状态适应度等方面产生疑问。一般情况下,公司会考虑在空窗期间,求职者的业务技能是否有所荒废或者是否能够跟上行业的发展速度。因为公司倾向于招聘那些有自驱力,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明确规划和目标的求职者,也希望招聘的员工有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愿,能够迅速融入团队并进入工作状态。
为了避免“职场空窗期”对求职产生影响,如何解释相关原因,变成了求职者的必备技能。记者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搜索,看到许多相关的包装话术和指导课程,不少帖子点赞数、收藏量上万。
彭庭觉得,网络平台上回答“职场空窗期”的话术也是一种适当包装,但核心是保持真诚,“毕竟对方也在网上‘冲浪’,那些话术、套路对方也都了解,关键还得看个人能力”。
“总的来说,公司在意求职者的‘空窗期’是因为可以作为评估求职者随身系统、资源条件、职业规划、技能保持和个人发展意愿的一个重要参考。”邱智军坦言,但这并不意味着有“职场空窗期”的求职者就无法获得职位,重要的是如何在面试中有效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职业规划,以及如何解释其对自己的积极影响。
“现在用人单位的招聘审核制度越来越严格,人力资源部门在录用前,会核实简历内容的真实性,大部分企业都会与应聘者原就职单位进行沟通。”在一家民企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梁晖特别提醒,求职时千万不要编造简历,在面试前进行充分的自我准备和积极沟通,诚实面对面试人员提出的问题,会更容易获得岗位认可。
职场空窗≠人生空白 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采访过程中,吴敏对HR把“职场空窗期”作为筛选标准表示理解。在她看来,想要跨过“职场空窗期”带来的求职阻碍,需要提前做好面试被问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自己调整好心态,准备好重新出发。
“这段时间,我特意请教了一位HR朋友怎么回答最合适。”吴敏说,朋友表示HR主要担心三点:不稳定、不适应、没能力。“HR帮公司招人,最担心好不容易招到的人,没干多久又走了;又或是空窗一年半载,还能不能适应快节奏;还有这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能力是不是不行。”
“朋友还提醒我,空窗的原因要积极,表达也要积极。如果空窗期是因为的确遇到了一些困难,最好讲讲自己是怎么解决的。”吴敏表示,她也在积极调整状态,针对性地修改简历,“职场空窗期”不是职业发展的终点,反而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
为了顺利走出“职场空窗期”,76.3%的受访者期待企业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综合评估求职者能力;62.6%的受访者期待政府部门及群团组织为求职者提供就业辅导,增强就业竞争力;60.0%的受访者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对招聘市场监管,打击就业歧视;29.3%的受访者希望家庭成员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减轻求职者心理负担。
“‘求职空窗期’对不少求职者来说可能不可避免,建议用人单位从多维度衡量,求职者也要让其给自己带来积极的、正向的影响,而不是消极的、漫无目的的空窗。”邱智军建议,相关求职者在面试中,建议诚实地解释空窗期的原因,并展示在这段时间内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例如,这段时间被用于学习新技能或提升现有技能、照顾家庭、调整职业方向等,在面试中予以强调,可以帮助面试官理解并接受这段经历。
“如果正在空窗期间的求职者,建议除了学习新知识技能、保持自信外,还要多关注行业动态,以便在面试中展示自己对行业的了解和兴趣,以减轻其对面试的负面影响。”邱智军说,职场空窗不等于人生空白,要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