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后是否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这些知识点要知道

2024-08-23 09:47:18 来源:中人社传媒 作者:李娜

分享至手机

小袁是一家商场的HR,上个月单位有一名职工发生了事故伤害,已经被认定为工伤。小袁刚做HR不久,听熟识的HR说,这员工认定工伤之后,还要做劳动能力鉴定。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打工人难免会因为工作遇到伤病,有些情况可能会被认定为工伤,部分情况还会对打工人的身体健康有长久影响,就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确定后期康复等需求。什么是劳动能力鉴定?一般何时提出鉴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需要提交哪些材料……来看相关解答。

什么是劳动能力鉴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等有关规定,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

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如果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可以在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工伤是否都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也就是说,只有当职工因工致残、影响劳动能力时,才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如果职工只是受到轻微伤害,并不影响劳动能力,则无须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拒绝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将承担哪些后果?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一些工伤职工以自己还未痊愈、需要继续接受治疗为由拒绝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劳动能力鉴定是工伤职工享受相关待遇的前提,只有评定了伤残等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才能核发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等待遇。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也就是说,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伤职工无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不利于维护工伤职工自身合法权益。

职工对劳动能力鉴定结果有异议怎么办?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是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相关领域的专家确定的鉴定意见作出的。

如果职工不认可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可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再次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温馨提示,工伤人员的初次劳动能力鉴定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用人单位、工伤人员或者其近亲属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的,再次鉴定结论维持原鉴定结论的,鉴定费用由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的用人单位、工伤人员或者其近亲属承担;再次鉴定结论有变化的,鉴定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

中人社传媒记者 李娜 整理

【编辑】木子
特别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即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