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23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叩响了宇宙的奥秘之门。
北斗导航从“天边”走向“身边”,“海牛Ⅱ号”深海钻机逐梦瀚海,“京华号”盾构机穿山掘道……2300多年后,一代又一代“科技湘军”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回应着这份追问,在国家科技创新领域创造出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
9月3日,全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出席当天大会的有省委书记沈晓明,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省政协主席毛万春等省领导,还有两院院士、高校校长等,可谓是一场高规格、高质量的大会。大会公布了第十三届“湖南光召科技奖”名单,揭晓了2022-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304项。
9月3日,全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刘尚文 摄
那么,这些获奖者创新的“风向标”指向何处?“动力源”来自哪里?“未来式”引向何方?
01
创新的“风向标”
指向何处?
“作为技术科学专家,必须要认真分析国家最需要什么、实际应用最需要什么。”
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陈政清代表“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的发言,其实就道出了“科技湘军”的职责使命:聚焦国家所需、发展所急、湖南所能,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和颠覆性、关键性核心技术。
城市是座“钢铁森林”,它有其坚韧的一面,也有其脆弱的一面。遭遇台风天气或地质灾害,高楼大厦和各类桥梁难免摇晃振动。
湖南大学主持完成的“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首次将电涡流阻尼用于大型工程结构减振,让高楼大厦即便遇到大风、地震,也能“稳如泰山、岿然不动”。该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目前运用到了上海中心大厦、江阴长江大桥、川藏铁路藏木桥等120余项重大工程。
大国重器固然不可或缺,一餐一食同样关系民生。
直到如今,“一粒湖南种子”不远万里落户马达加斯加的故事,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袁隆平院士50多载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
在这份精神的感召和引领下,无数科技工作者接力“禾下乘凉梦”,一粒粒科学的种子正在湖南这片科创沃土上破土萌发、茁壮成长。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主持的四项成果受到表彰奖励。中心研究员李莉作代表发言时,满怀深情地表示,“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到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
02
创新的“动力源”
来自哪里?
有人将科技创新比喻为“孤单芭蕾”,登台的那一刻非常美好,但日复一日的训练却少有人能坚持。这项“苦差事”,既需要科研工作者具备“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也要配套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一体化部署。
近些年来,湖南力图打破束缚科技创新的“条条框框”,让科技工作者真正成为科技活动的“主角”——
在研发经费投入上,湖南突破1100亿元;
在创新要素配置上,构建国家实验室“1+2”布局,实施芙蓉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三尖”创新人才工程,建立高校、高新园区“双高”对接机制;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
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成立湖南省委科技委员会,作为省委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新修订《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出台完善省级科研经费管理意见,推行“包干制+负面清单制”;在全国率先组建省级区域科技伦理审查中心;
……
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孕育出重大创新成果。连续4年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首”字“最”字号成果达21项;12个主持完成的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湘军”品牌效应持续增强。
此次大会上,各家单位的经验交流发言,也传递出湖南将“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鲜明信号。
比如,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就表示,要聚焦丰富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三个方面,推动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科技创新高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湖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大会暨“双高”对接活动现场签约。资料图片
03
创新的“未来式”
引向何方?
湘伴君从我省科技主管部门获悉,湖南将从4个方面发力——
加强资源统筹。目前,我省科技创新资源相对分散。为此,我省将构建省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县联动、全省“一盘棋”的科技创新工作格局。
加大科技投入。一方面,将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性投入。聚焦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等,在资金、用地等方面优先支持、重点保障、集中发力。一方面,广开财源。通过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导向作用,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资本等多渠道增加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投入。
湘江科学城核心展示区标志性建筑方案设计效果图。
强化支撑作用。通过加快培育以“1+2”国家实验室和“4+4科创工程”为核心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构建精准支持“4x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科技计划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优化“三尖创新人才工程”支持方向与类型,鼓励科技工作者多做“有组织”“有情怀”“有价值”的科研。
持续深化改革。我省将系统谋划推进科技创新领导体制、科研攻关模式、科研投入模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科技分配激励机制等,营造开放创新的良好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动力。
各位科研人员,准备好贡献你的智慧和才干了吗?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