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社传媒记者 邓宇 巩如泉
个人名片:赵远航,男,1986年12月出生,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工学校高级讲师,水工建筑测量高级技师,工程测量工技师,建筑工程专业工程师,工程测量考评员。曾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工程测量(教师赛)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湖南省直工会“赵远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
9月10日,白露时节刚过,长沙持续被高温笼罩,空气干燥,酷热难熬。当天上午,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八局技校”)教师赵远航和同事、学生站在校门口,共同见证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热烈的掌声和礼炮声中,一块红色的幕布缓缓拉开,金灿灿的“湖南工程技师学院”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标志着他和这所学校的职业教育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三尺讲台上,赵远航是躬耕课堂、主讲多门专业课程的骨干教师,先后培养超万名学员,为我国建筑与电力行业技能人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技能赛场上,他既是率先垂范的教练,也是敢于亮剑的选手,在短短5年内即达成作为指导老师和参赛选手2次登顶国赛的“大满贯”。
这是赵远航在八局技校从任教的第15个年头。有人夸他竞赛奖牌拿到手软,是该校教师队伍中的金字招牌,但他却表示,这些成绩离不开学校的重视、支持和配合。他更希望通过参加竞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目标,让每一位有志于技能报国的学生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赛场之上
他全力以赴、披荆斩棘
赵远航在开展体能专项训练。
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从5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去年8月,2023年“中银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工程测量赛在绍兴举行。代表湖南参赛的赵远航拿下个人一等奖,实现了作为指导老师和参赛选手2次问鼎该赛项国赛“大满贯”的成就。
虽然曾带领学生参加过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但对赵远航来说,以选手身份走上赛场依然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感受确实与以往不同。首次参加教师组比赛,最初心里也有些没底。”赵远航说,“之前看到学生在场上遇到困难,自己总是站在一旁干着急。这次作为选手参赛,场边没有专人指导,训练时必须每天自行思考总结,及时将问题逐一解决。”
无论何时,备赛过程总会遇到各种挑战。本次赛事技术规范明确,竞赛内容由理论知识考试、四等水准测量和坐标测量及三级支导线测量构成,其中后两项对选手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极高的要求,如四等水准测量赛项总线路为1300米,为节约比赛时间,选手需要携带测量工具奋力奔跑,同时精准观测并计算数据且不能有任何涂改,如果超时完赛或数据测算失准都将影响最终成绩。
为保证正式比赛时不被体能“卡脖子”,赵远航每天都要早起,扛着三脚架,拎着水准尺,完成5公里以上的负重跑,并且在气喘吁吁的状态下仍然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精准完成读数、记录等工作。但光有身体稳定性还不够,临场较量考验的都是基本功,如果说理论考题能边跑边背,那么计算能力还需要额外强化练习。赵远航的方法是找来学生与自己PK,尽可能模拟紧张激烈的现场氛围,锻炼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总之,赛事在项目设置上考虑的维度、对能力的要求是相当全面的。”赵远航表示。
不计其数的记录、成百上千次测量,一沓沓用纸、一次次运算、一圈圈奔跑……高强度的赛前训练,换来了赛场上的气定神闲。竞赛期间,当众多选手由于种种原因无法顺利完成四等水准测量时,赵远航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最终以稳定的发挥完赛,将一等奖收入囊中,而他勤奋的态度和扎实的功底也让不少同行为之折服。
“东道主一名选手赛后主动联系我说,欢迎湖南选手明年再来参赛,他的反应充分表明我们的实力得到了外界的认可。”赵远航说。
“我一直以赵老师为榜样,每当思想松懈时,看到他聚精会神、锲而不舍的样子,浑身又充满了干劲。”与赵远航搭档参加长沙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工程测量(双人赛)斩获金牌的该校教师胡越臻如是说。
课堂内外
他以赛促学、谆谆教导
赵远航(中)作为优秀教师代表获学校表彰。
从某种意义上说,2023年无疑是赵远航个人荣誉的丰收之年。凭借在长沙市第一届技能大赛中的优异表现,他顺利入选首批“长沙工匠”光荣榜。不仅如此,赵远航近年来先后获得长沙市五一劳动奖章、长沙市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还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这些荣誉和头衔,无疑是对他长期深耕一线培养技能人才的最大肯定。
早在2018年,赵远航便带领八局技校工程测量代表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工程测量比赛团队一等奖。这是我省首次在此项目摘得全国桂冠,也是该校自1973年建校以来首次问鼎国家级技能大赛。值得一提的是,队伍中3名成员陈勇、陈勇斌、阳崇杰毕业后均破格签约入职中国水电八局,在业内书写了“中职毕业生成为央企正式员工”的神奇故事。
也是从那时候起,赵远航对于参加技能竞赛有了全新的认识。“比赛表面上是为了达到精益求精的目标,实际上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钻研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这种思维和习惯的变化将一直延续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他相信,一次成功的竞赛经历可能会为学生的人生带来完全不同的选择。
“有些学生刚入校时比较迷茫,课堂表现往往比较被动。我们要提前了解他们需要掌握的内容和接受能力,并以此为根据制定教学方案。如果课堂上讲授的方法能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极大程度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赵远航表示,现在不少学生都会踊跃参加校级竞赛,选拔出来的优胜者将接受系统训练,通过备战比赛反哺课堂教学。
赵远航将参赛的实践与思考写成了论文,除了剖析竞赛水准逐渐提升的现状,他还从前期准备和选手素质方面给学生们提出了建议。“竞赛是残酷的,每次训练一定要用心,有坚持下去的恒心。作为参赛选手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为最后站上最高领奖台而努力。”在赵远航看来,这群青春懵懂的孩子要想蜕变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每一个命运转变的案例都会令他成就感满满。
从教15年来,赵远航累计指导新教师20余人,培养各类学员过万人,以从不懈怠、精益求精的态度诠释了何为“理论+技能”并重的双师型教师。“大赛比的是选手水平与临场发挥,也考验指导老师的理解与经验。”赵远航说,“以前都说教师是蜡烛,但我认为如今的教师更像手电筒,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才能持续散发光芒。”
赵远航(中)与学生走在校园里谈心。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