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我国工伤保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更加完善的保障。截至 2024 年底,我国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参保人数稳步增长。
回望即将过去的2024年,我省工伤保险事业坚决贯彻人社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改革有效推进,覆盖范围有效扩大,工伤预防有效加强,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得以解决,安全感不断增加。
工伤“医”路畅通
今年6月,湖北武汉市第六医院,“老工伤”庾先生在护士的帮助下迅速办完住院手续,便捷程度出乎他的意料。这是湘鄂社保互联互通后,首例享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工伤职工。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为一家驻湘央企,在武汉有300余名退休职工,庾先生便是其“老工伤”人员之一。一直以来,“老工伤”跨省异地就医面临垫资、跑腿等难题,往返报账颇为不便。
今年3月28日,湖南与湖北签署《湘鄂社保互联互通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两地年限互认、数据互享、经办互联、载体互通、监管互动,开创省际互联互通新模式。
在首批39项跨省通办社保事项中,工伤保险异地就医、待遇领取资格人脸认证等4项业务线上可办;工伤保险待遇申领、居民服务“一卡通”服务等10项业务线下可办;关系转移、证明打印等25项业务线上线下均可办理。
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是湘鄂实现社保事项高水平跨省通办的具体体现,制度改革“含金量”足,群众“获得感”强,这背后凝聚两地人社部门探索创新的智慧。
这一年,湖南正式启动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在我省试点地区参加工伤保险,并已完成工伤认定、工伤复发确认、工伤康复确认或辅助器具配置确认的长期异地居住、常驻异地工作和异地转诊转院等工伤职工,持社保卡(含电子社保卡),便可申请办理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工伤医疗费用、康复费用和辅助器具配置费用直接结算。外省符合条件的工伤职工,可在我省试点市州协议医疗、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截至目前,已有不少工伤职工感受到了政策带来的便利。
利好政策惠民
工伤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广大劳动者的保护伞、企业的减压器、社会的稳定器。近年来,湖南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出台了系列举措,筑牢社会保障体系。
劳务派遣发生工伤怎么办?因为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不同,很容易让职工在发生工伤后不知道该找谁负责。
10月1日起,湖南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参加工伤保险,含以劳务派遣方式用工的业务承揽、外包服务等,切实保障工伤保险基金安全和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这一项举措,为更广泛的劳动者撑起了一把工伤“保护伞”,是社会保障体系进步的一个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还印发了关于2024年调整工伤人员伤残津贴和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的通知。本次调整后,伤残津贴低于全省月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的,补足到全省月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
省人社厅工伤保险处工作人员介绍,自2005年以来,我省连续20年调整增加工伤人员伤残津贴和供养亲属抚恤金,均根据养老保险调整金额进行调整。
工伤预防织密“安全网”
工伤预防是健全完善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制度体系,发挥工伤保险积极功能、坚持关口前移、从源头减少事故的有效手段,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和劳动者安全权益的重要民生工作。
今年以来,省人社厅把工伤预防作为工伤保险优先事项,通过推进工伤预防工作,提高工伤预防意识,改善工作场所的劳动条件,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切实降低工伤发生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长沙始终高度重视工伤预防工作,在推出一系列工伤预防创新举措的同时,持续开展了多类型的工伤预防主题培训。通过对以往培训经验的分析,长沙市工伤保险服务中心发现,工伤预防培训结束后,若缺乏持续复习,学员在1~3个月后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普遍会大幅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该中心探索出一条复习巩固培训的新路径,即“集中培训后通过微信群进行长期课后辅导”。
近1年来,经过积极探索,不断优化升级和持续推广,该模式已成为解决培训效果难以持续难题的“土方子”,成为企业集中培训、统一测试后的有益补充。如今,该模式已在全省各地50余家企业的工伤预防培训中成功嵌入实施,正在运行的学群数量30个。
各市县区还积极联系企业,开展工伤预防线上宣传和日常工伤预防工作线上协助,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让工伤预防意识深入人心,实现参与者从“要我预防”向“我要预防”的思维转变,为工伤预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