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如何实现务工带娃两不误?江华县有妙招!

中人社传媒记者 龚颖 实习生 赵晓丹 通讯员 唐晶生

孩子还没上学,妈妈却要上班了;孩子放学了,妈妈还在工厂,没有老人帮衬的务工家庭怎么办?记者从江华瑶族自治县获悉,为解决企业“用工荒”和宝妈“就业难”问题,县内多家企业开设了“宝妈生产线”,让赋闲在家的宝妈们实现顾家、工作两不误。

【难点不“难”,首条“宝妈生产线”应运而生】

“这是为了方便宝妈上班而专门开设的岗位,‘宝妈生产线’上的员工可以8点上班,4点半下班,下班后刚好可以去接小孩放学,周末还可以双休。”湖南龙德晟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何女士告诉记者。

据江华县人社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股股长唐晶生介绍,2021年9月,“宝妈生产线”这种用工模式首次在县内的湖南超航电机有限公司落地。

2021年8月底,江华电机马达企业湖南超航电机有限公司面临招工难的问题。“9月份正是开学季,当时在招聘过程中有很多人跟我们反映,家里有小孩要上学,6点半下班的话没法带小孩。”超航公司生产负责人杨一帆说,“宝妈们应聘一般都会问加不加班,周末是否双休。”

企业订单排满,急需工人,可招工又不顺利,怎么办?江华高新区园区、江华县人社局在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对接企业,通过现场调研、积极学习、组织座谈等方式,为企业出谋划策。

通过多次讨论和沟通,第一条“宝妈生产线”在湖南超航电机有限公司率先推出。“我们在厂里重新布置场地,开设了一条‘宝妈生产线’,这条线上的员工可以8点上班,4点半下班,周末双休。因为是安排在组装这道程序上,所以她们的工作不影响产量,员工可以安心地一边顾家一边工作。”杨一帆说。

【痛点不“痛”,宝妈务工带娃两不误】

此举措一推出,就受到宝妈们的一致好评,超航公司招工从“门可罗雀”一下变成“门庭若市”,应聘者口口相传、络绎不绝。

“听亲戚说这里有一个‘宝妈生产线’,我就自己找过来了。”金美玲表示,自己对现在这份工作很满意,让她实现了“务工带娃两不误”。

金美玲以前在广东打工,2018年怀孕后回到老家,直到去年儿子满3岁上幼儿园,才出来重新找工作。经过亲戚的介绍,她来到超航公司“宝妈生产线”工作,现在的她每天早上7点50分把儿子送上校车就来上班,下班回去给孩子做饭、陪他玩,周末自己也有正常双休。小孩放寒假了,可以批准放假,年后开工可以等小孩上学了再去,在她眼中,超航的工作特别“人性化”。“家里没人帮忙带小孩,如果是按一般工厂里的上班时间,我没法上班。小孩白天去上学了,我一个人在家也没事可做。现在,我既可以照顾小孩,又可以工作赚钱。”

同为超航公司“宝妈生产线”员工徐术英也有一个3岁的娃。“去年9月女儿开始上幼儿园,我就开始找工作,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主要是上班和带娃不能兼顾。直到11月中旬,我从朋友圈看到‘宝妈生产线’招工,这才顺利找到工作。”徐术英表示,工作和家庭无法兼顾历来是众宝妈的痛点,“‘宝妈生产线’虽然工资相对较低,但不耽误照顾家庭,自己很满意。”

【带动妇女就业1000余人,创新经验获全省推广】

江华高新区通过引导企业在生产车间内设置宝妈专线,员工不仅不用加班还可以提前下班,并且周末能享受双休。该举措既缓解了企业的用工难题,提高了产能;又让员工安心在家乡上班,务工带娃两不误。

据了解,“宝妈生产线”迅速在江华县内得到推广,园区企业、乡村帮扶车间争相效仿,目前全县“宝妈生产线”有20多条,带动赋闲在家的带娃妇女就业1000人以上,员工平均工资2800元/月以上。

部分企业进一步丰富“宝妈生产线”以员工为本的内涵,自行聘请书法、绘画老师,免费为员工子女在周末、假期开办少儿书法、绘画、国学培训班,并提供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体育、文艺活动等课程,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乐。

江华“宝妈生产线”体现了以人为本精神,发挥了企业用工稳工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宝妈生产线”模式也得到省主要领导充分肯定,江华创新经验已在全省推广。

返回

“小车间”服务“大民生”——打造就业帮扶车间建设的“涟源经验”

中人社传媒记者 龚颖 实习生 赵晓丹 通讯员 肖慧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找准产业定位,引进好产业,延续产业链,才能让产业成为当地百姓持续增收的好途径。

在涟源市,外出务工的乡亲们如今形成一道温暖的“逆流”,纷纷回到家乡投身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近了,收入高了,乡亲们的笑容也更灿烂了。

这就是“小车间”服务“大民生”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涟源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整合资源、创新实干,推动全市扶贫车间向就业帮扶车间转型持续发展,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人口就近就业,打造了就业帮扶车间建设的“涟源经验”。

【01】

涟源县有近10万人在外经商,积极引导和鼓励涟商企业资本返乡创业成为了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用创业带动就业”也成为了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首选。

据江华县人社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股股长唐晶生介绍,2021年9月,“宝妈生产线”这种用工模式首次在县内的湖南超航电机有限公司落地。

2021年8月,涟源市首个乡村振兴示范工厂——德晟科技年产500万套机器人舵机项目签约仪式在涟商总部举行。

德晟科技是国内智能微型伺服器的龙头企业,也是一家新型高科技企业,主要生产和研发微型伺服器、智能机器人。2019年,德晟科技投资5000万元,在涟源市白马镇桃林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扶贫车间,其“楼上住家,楼下就业”的后续帮扶模式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认可。

握紧乡村振兴“接力棒”,2021年11月,中共涟源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专门文件,推动扶贫车间向就业帮扶车间转型持续发展实施细则,建立了一套目标明确、政策明了、措施具体的工作机制,乡村振兴、财政、人社、发改、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部门紧密配合,共同研究制定具体操作方案,多次组织联合验收检查,在全市形成了市委政府领导有力、部门紧密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

勠力奔跑在新征程上,就业帮扶车间赓续接力新使命,充分发挥新效能。

涟源市充分利用丰富的涟商资源,大力开展“引老乡回家乡建故乡”行动,像德晟科技一样,白马镇的德晟智能科技、六亩塘镇的永硕电子、金石镇的汉骏科技等一个个响当当的涟商回涟回馈故乡创办的就业帮扶车间如春笋般耸立起来。

【02】

就业帮扶车间怎么建?涟源市无疑有说话权。

在保障赢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之时,涟源市委、市政府早部署、早谋划,主要领导就组织相关部门围绕就业帮扶车间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出台“扶贫车间建设实施方案”,实行相关责任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负责制,明确分管领导具体抓的新格局,并将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考核内容之一。

涟源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积极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积极参与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并加大资金投入,在场地补贴、设备补贴、物流费补贴、脱贫劳动力就业补贴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

如新建厂房的就业帮扶车间可给予200元/平方米的场地建设补贴,最高不超过20万元;租用厂房或其他场改建就业帮扶车间的,给予50元/平方米的场地改造补贴,最高不超过5万元; 按每个就业帮扶车间新引进和购买的生产设备总价值10%的标准,给予生产设备补贴,每年最高不超过5万元。除对就业帮扶车间建设给予补贴外,还给予水电费、办公设备、物流费、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工资等补贴。

同时,在项目用地、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乡、村为建设就业帮扶车间项目免费供地,并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开展就业帮扶车间所需的行政审批、许可等事务,由当地乡镇党委、政府统筹对接、全程代办。应急管理、生态环境、市场监管、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主动服务,简化流程,减免费用,优先审批。

【03】

就业帮扶车间怎么帮?涟源市的答案是因地制宜、分类建设。

“我们始终结合实际,科学施策,积极为不同类别的脱贫劳动力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拓宽其就业渠道。”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

针对易地搬迁脱贫劳动力,按照“有配套建设门面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至少建设1个就业帮扶车间”的原则,让搬迁群众实现“楼上居家、楼下就业”,现已建成易扶点就业帮扶车间22个,353名贫困户实现就业。

围绕艾叶、桑叶、棕叶、花生米发芽、制香等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建设就业帮扶车间,现已建成8个特色就业帮扶车间,为脱贫劳动力解决100余个就业岗位。

鼓励扶持乡镇利用闲置厂房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如枫坪镇利用当地矿山1万平方米的闲置厂房建好了4个就业帮扶车间,实现年产值4800万元,带动了38个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既节约了建设成本,又治理了矿山环境,解决了一些遗留问题和矛盾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涟源市还创新性开展就业帮扶车间“外卖送餐”,鼓励就业帮扶车间为年龄受限、缺技能、不便于出门就业的脱贫户提供上门配送原材料服务,让脱贫户“不出家门就业”,目前已有12家就业帮扶车间开展了“外卖送餐”服务,帮助125名脱贫劳动力实现了居家就业。

截至目前,全市共计建成并认定就业帮扶车间110家,共带动就业2849人,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997人,人均年增收12000元以上。2020年4家企业所建就业帮扶车间被评为“省级示范扶贫车间”,24家新建车间企业获得“娄底市就业扶贫爱心企业”称号。

如今,大小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成了涟源市各乡镇百姓的幸福合奏曲。涟源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步楼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立足当地特色产业和市场需求,强化宣传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创新工作方法,继续抓紧抓实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工作,让更多的脱贫人口实现就地就近稳定就业,依托“小车间”、服务“大民生”,构建就业帮扶长效机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全面小康、促进乡村振兴作出“涟源贡献”。

返回

新化县:退捕渔民转岗就业走上致富路

中人社传媒记者 龚颖 实习生 赵晓丹 通讯员 罗继军

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全面实施,这是我国保护长江母亲河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决策。然而,禁捕能否禁得住、禁得好,对于常年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们,其转岗安置是难点也是关键点。如何做好退捕渔民的转岗就业?如何让他们洗脚上岸后能长久致富?2021年,被评为湖南省长江禁捕退捕先进县的新化县,其做法值得借鉴。

【告别“水上漂”,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了“致富民星”】

“河里的鱼越捞越少,渔民是越捞越穷。”戴恩月是新化县琅塘镇龙湾村的一名兼业渔民,家中三代人以捕鱼为生,因缺技术能力,戴恩月一家于2013年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江禁渔政策出台后,所有渔船必须上岸,这对于一个没有其他技术能力的贫困八口之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新化县就业服务中心在知晓戴恩月一家的情况后,多次主动找上门,详细分析戴恩月家贫困原因,并量身制定创业计划,用他在银行贷的10万元资金,承包了周边村民的闲置土地,并成立了“新化恩月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用来种植绿色、环保、无污染经济作物,稳步走上风险小、见效快、可持续增收的致富路子。

现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戴恩月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今年我们卖菜已经赚了10多万元。”他算了一下对比账,与“水上漂”的收入相比,还是岸上的产业靠得住、长久些。100余亩蔬菜基地,28个蔬菜大棚,施的都是农家肥,同时,政府还帮助他们找到销路。今年下半年,蔬菜价格突然上涨,戴恩月一家有了继续种植的信心,并带动村上的梁谷之、梁三之、梁坚宝等4户一起种植蔬菜,并把规模做大,确保脱贫后不返贫。

目前,合作社吸纳了9户村民在蔬菜基地打工增收,其中有6个退捕渔民,两个贫困户。合作社不仅让戴恩月一家脱了贫,还带动长期在基地务工的其他贫困户也脱贫。“受过穷的孩子明事理,不忘恩。戴恩月成为‘致富民星’后,没忘党恩,没忘村里的老少爷们。”他说,他再也不用冒着风雨坐船捕鱼了,要与全村群众共同致富,携手共奔小康路。

【退捕上岸,六旬渔民“一手”打拼成为养殖大户】

“我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心理不残疾,不能只依赖政府的帮扶,真正脱贫得靠自己。”这是白溪镇檀新村吴家台组残疾兼业渔民马康慈说的话。35岁那年,马康慈在一次事故中不幸导致右手截肢。他的妻子张爱珍因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四级残疾,完全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靠打渔为生,生活非常拮据。这位如今已经年过六旬的退捕渔民,身上依旧有股“不服输”的干劲儿。

新化县就业服务中心根据马康慈的身体状况和家庭实际出谋划策。在就业服务中心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自从退捕上岸以来,马康慈积极发展种养殖业,开垦田地,种西瓜、水稻、农作物数十亩,今年光是西瓜收入就达了一万多元。28岁的儿子马继忠在浙江宁波胜丰弹簧厂学习调机工作,由于勤奋好学又上进,技术比同期学习的技师要强好多。公司老板也非常器重他,工资涨了又涨,现在马继忠在厂里的月薪已经有6000多元。

“能有这么好的今天,我要感谢党的政策,感谢新化县就业服务中心的精准帮扶。既让我住进了易地搬迁的新房里,又让我的儿子有了稳定的工作,而且收入这么高,我做梦都没有想到。”马康慈乐呵呵地感叹道。马康慈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残疾虽不幸,但并不可怕,只要努力拼搏,同样可以成为生活的强者!”

“马康慈这位老大哥,虽然是残疾人,但发展产业的愿望特别强烈,总想着通过自己的勤劳双手努力改变生活,不愿等、靠、要,始终坚持勤劳就能致富的信念让人感动和佩服。”白溪镇政府工作人员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新生活”稳稳靠岸,“新饭碗”越端越稳】

在新化县,像戴恩月、马康慈这样的退捕渔民还有很多。他们经历了“十年禁捕”实施后刚开始的忐忑和迷茫,又在人社部门的就业帮扶下,找到了发家致富的目标和路径,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近年来,新化县就业服务中心在推进禁捕工作中,不折不扣地把国家给予退捕渔民的各项补助和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千方百计挖掘拓展就业岗位和门路,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招聘,把岗位、技能送上门,让退捕渔民的“新生活”稳稳靠岸,“新饭碗”越端越稳。

据介绍,该县通过“六步走”,即建立健全实名制台账,动态跟踪监测;加大宣传引导和政策解读工作,力争实现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政策宣传全方位、立体化;优化服务方式,促进就业稳定,举办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2场,参会企业202家,提供岗位785个,参会渔民163余人,达成就业意向45余人;组织6期电工、厨师和育婴就业技能培训班,提高就业技能;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对具有创业意愿的退捕渔民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服务,对创业成功的退捕渔民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全力支持退捕渔民自主创新创业,从而确保退捕渔民“转产不失业、收入有来源、养老有保障”,实现退捕渔民就业帮扶应帮尽帮。

目前,全县实际建档立卡渔民调整至506人,除退出劳动力市场70人外,转产就业帮扶对象436人(含提前退捕14人),其中415人有就业意愿并实现就业,就业率达100%。

返回

岗位“一键送达” 服务“最大民生”——张家界市人社局以就业宣传为抓手多措并举促就业

中人社传媒记者 龚颖 实习生 赵晓丹 通讯员 张粤湘

走出机场,“就业是民生之本”的三面翻页广告牌印入眼帘;坐上公交,就业热线电话挂满整个车厢;打开手机,工作岗位轻点几下便能查询......这是张家界市人社局全方位、沉浸式就业宣传的缩影,也是每一个张家界人看得到的就业新气象。

今年以来,张家界市人社局围绕“稳就业”持续发力,以就业创业政策宣传为重要抓手,全面提高就业创业政策的知晓率和就业创业扶持精准度,多措并举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全力以赴稳住“最大民生”。

截至9月27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659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04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56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6.19%、90.20%和85.60%;全市创新创业带动城乡就业6412人,创新创业带动城镇就业3141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 91.60%、89.7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44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5.8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8%,控制在全年目标任务4.50%以下。

【优服务,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我关注了张家界就业微信号,上面经常发布就业政策和招聘简章,上面还有个就业地图,找工作很好用,在手机上就能投简历,方便得狠!”待业在家的朱先生最近发现了一个“宝藏”微信号,每天都会翻一翻上面的内容,他说已经筛选了好几家公司准备试试。

张家界就业是张家界市就业服务中心今年3月15日正式开通的官方微信号,开通仅近2个月,已成为张家界市促进就业的“主力”平台。

因为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张家界顺应形势改变以往的就业宣传形式,积极利用主流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就业宣传,全力构建“以就业宣传促就业”的新格局。

“微信号不仅是就业宣传的平台,也是就业服务平台,就业宣传到哪里,就业服务的触角就延伸到那里。”张家界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白波表示,张家界市人社局坚持以就业宣传为契机,积极建设就业服务平台,完善推动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全覆盖,全力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张家界市人社局以湘人社微信号、张家界市人力资源中心为依托,开通张家界市就业中心等多个业务专题服务微信号和抖音号,加快“一网”“一端”建设,打造“张家界就业地图”,发布8281199求职热线电话,涵盖人社部门各类业务,人民群众不出家门、通过手机便可以随时查政策、看流程、找岗位,确保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求职有门、就业有路、困难有助”。

“宣传铺天盖地,人人才能知晓;服务上门入户,政策才能落地,岗位才能找到人才。”今年以来,张家界市人社局坚持“宣传+服务”,积极开展“送岗位送政策进万家”活动,组织市、区(县)人社部门工作人员、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干部、村级劳务经纪人近2万人深入到农户家庭,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实行“一对一”“点对点”精准推送,入户率达全市常住人口35%以上。

同时,张家界市人社局专门编制《张家界就业创业政策》汇编,发送150万条稳定促进就业公益短信,充分发挥门户网站、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覆盖面广、传播快的优势,强化“互联网+”宣传,让就业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单位、进社区、进乡村,让广大群众随时随地了解就业动态和服务政策。一季度,全市人社系统共开展就业政策宣传活动38次,发放政策宣传资料5.8万份。

【树标杆,用好榜样“破困境”】

“新桥摩托车队的那个典型让我印象深刻,这种形式既接地气又有效,值得在城市周边的乡镇推广!”3月14日,张家界市人社局组织的创业就业典型《摩托车务工队 “驶”向就业新生活》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广泛热议,有人为“奔跑的打工人”点赞,有人感激人社部门的“热心帮扶”,也有人打起了“抄作业”的主意。

“疫情影响让一部分人就业的信心不足,就是让大家看看身边人的故事,从身边人身上感受到力量、学习到经验。”今年以来,张家界市人社局加大宣传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人物,树立就业创业标杆,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坚定就业创业信心,积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推选就业创业先进典型活动,制作20期“我的就业创业故事”系列报道,涵盖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包含了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普通工人、残疾人、宝妈等多个就业创业群体,充分展现他们在各自行业中“领头雁”的作用。

“系列报道成果很明显,一下就有了‘电视上有形象,报刊上有报道,网络媒体上有显示,民众议论中有反映,本系统内有振动’宣传效应。”张家界市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秦玮说,全市就业部门充分运用系列报道的成果,积极引导未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激发更多劳动者创业动力,助其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系列报道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的重要性。”此后,张家界市人社部门尤其注重对经验、亮点、特色的总结宣传,围绕重点工作用较高质量的作品在省部级、市级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党和政府的扩大就业政策更好地贯彻落实,交流推广就业工作的新经验和新方法,提高就业工作的整体水平,带出实实在在的岗位促就业,达到多门路创业、多路径兴业的工作效果。

【拓渠道,打出稳岗“组合拳”】

“在朋友圈看到公司在招工,就过来试试。没想到工作环境这么好,待遇也不错。”近日,在慈利县工业园区内的张家界金福凯盛鞋业有限公司,新进员工胡大姐正在忙碌,她笑着说:“没想到现在找工作只要有个手机就能行。”

今年以来,张家界市人社局不断延伸就业创业政策宣传触角,通过畅通“宣传渠道”不断拓展“就业渠道”,积极搭建就业供需平台,打通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信息渠道,实现用工主体和务工者的有效对接,逐渐形成覆盖全市的“线上+线下”就业新格局。

“到目前已经发布了30批就业岗位,都是‘一键送达’,未就业人员只要通过手机上网就可以应聘。”为缓解疫情对全市就业形势的影响,张家界市人社局与各个媒体合作开通招聘岗位发布快捷渠道,一季度先后在新湖南、红网、《张家界日报》、掌上张家界微信号、智慧张家界等媒体平台,湘就业平台和天门清风、慈利就业、桑农就业等微信号,分批次、分主题、分类别发布岗位信息。目前,张家界市人社局共发布就业岗位超203147万个,“岗位一键送达”快捷机制受到群众点赞。

“我是看了直播,来公司上班的。”张家界占生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的田大哥近来“时尚”了一把,通过直播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今年以来,为确保稳就业取得实效,张家界市人社局采取“直播带岗”等新形式,通过“现场招聘+直播平台”“现场招聘+微信平台”等线上线下联动,提高就业成功率。

“直播带岗,能让求职的人实时看到招聘企业的具体情况,还能在线上与企业负责人互动,能实现‘精准匹配’。”张家界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白波如是说。

为了实现精准匹配,张家界市人社局还针对性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就业服务行动,通过组织供需对接会、开展“一对一”专员服务等方式,实现求职招聘无缝对接;集中开展“助企稳岗位、招工解难题”专项行动,精准搭建求职招聘对接平台,确保企业用工无忧的同时,成功打出一套“高就业率”的“组合拳”。

返回

服务“沉下去” 幸福“扬起来”——绥宁县劳务经纪人“升级版”助力乡村振兴

中人社传媒记者 龚颖 实习生 赵晓丹 通讯员 秦壬娥

“绥宁县率先组建农村劳务经纪人,创造性开展就业扶贫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关注……”2019年,央视新闻联播对绥宁县农村劳务经纪人特色工作进行了充分肯定。

在绥宁县,村村配备劳务经纪人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脱贫攻坚事业取得圆满胜利后,该率先打造劳务经纪人“升级版”,让每一位劳动者端牢“饭碗”,享受保姆式贴心服务,一张越编越密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保障网,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

【破题,打造劳务经纪人“升级版”】

“就业扶贫”是整个脱贫攻坚事业里最有造血功能的扶贫方式。绥宁县把帮助每一个贫困户实现就业,作为实现就业扶贫的最大目标。为了帮助老百姓顺利就业,2017年11月,该县以85个贫困村为基础,选聘了132名农村劳务经纪人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和42家城市经开区签订劳务协作协议,通过劳务经纪人推荐,让7成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就业。

这支队伍一对一、面对面地为贫困劳动力进行就业服务,及时把信息、政策告诉老百姓,帮助老百姓及时解决就业问题,帮助这些贫困家庭通过就业实现脱贫,成功探索出一条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在脱贫攻坚期间,该县勇于担当、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为有效推进贫苦劳动力就业,首创建立了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并创新管理方式,对劳务经纪人实行乡镇、人社部门“双线管理”,采取“政府+劳务公司(协会)+劳务经纪人+劳动力”四位一体的就业扶贫新模式,搭建起贫困劳动力、企业、人社部门之间劳务协助脱贫攻坚平台。

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在乡村振兴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面临新的任务。该县在原有的基础上打造劳务经纪人升级版,在全县社区、村全面建立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以委托合同形式配套考核办法,将就业服务工作委托给全县215个村委会和19个居委会,采取“谁用、谁管、谁招”的方式组建劳务经纪人队伍。劳务经纪人大部分由村居委会成员兼任,留用原经纪人队伍优秀人员,重新组建了有234人的劳务经纪人队伍。新组建的劳务经纪人队伍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进一步规范,管理及考核办法进一步科学完善。

【解题,帮助脱贫劳动力端牢“饭碗”】

“我在这里已经工作3年了,每个月的收入有2800~3000元元呢!”武阳镇搬迁户肖桂凤面对记者,露出满意的笑容。肖桂凤原来家住偏远的山村,在刚刚搬迁到镇上时,一直找不到工作。经村劳务经纪人曾秋桃的介绍,她来到当地的扶贫车间工作。在她眼中,曾秋桃是一个“能人”。

在绥宁县,除了曾秋桃,这样的“能人”还有200多个。根据《绥宁县农村劳务经纪人管理办法》及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他们要代表社区、村履行基层公共服务职能,从事城乡劳动力信息服务、相关就业台账和报表工作,“311”服务及政策宣传落实,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就业建设、基础公共服务事项办理及其他临时性就业服务工作。劳务经纪人采取按月考核,根据完成委托事项情况计发劳务经纪人委托服务费,以此充分调动劳务经纪人的工作积极性。

“根据村里与人社局签订的就业服务工作委托合同,我们村劳务经纪人的主要为全村劳动力提供‘311’服务,经办村级平台的一些劳动保障事务,以方便和服务群众为目的。”绥宁县红岩镇稠清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兼劳务经济人石晚连介绍。

绥宁县委书记唐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在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和扩大服务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后续跟踪,真正使劳务经纪人成为农村劳动力脱贫致富的好门路。”由人社部门牵头,在其他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和协同推进下,绥宁县就业服务中心为脱贫劳动力提供从家门到厂门的“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及时根据务工人员动态情况,了解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适时加以思想引导,确保务工人员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答题,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

绥宁县把劳务经纪人作为“促就业”的一个重头戏,对全县劳动力积极开展各项就业服务工作。目前,活跃在绥宁县内的234名劳务经纪人,在新管理模式下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让县内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找到岗位、找好岗位,稳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走深走实,为乡村振兴谋新局、开新篇。

该县劳务经纪人组建后,加强就业帮扶,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截止到2022年10月,该县脱贫劳动力务工人数达22740人,保持脱贫人口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全县总劳动力228721人,务工人员达200501人。

劳务经纪人除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还帮助部分有创业梦想的贫困劳动力成功返乡创业。

“曾经我是贫困户,2019年返乡后,在村劳务经纪人的帮助下实现自主创业,办起了养殖场,年养鱼5万余尾、猪100余头、蜂80余箱,圆了我脱贫致富的梦想。”绥宁县红岩镇稠清村村民刘兴增感慨地说道。

通过劳务经纪人点对点、面对面的8583人次“311”就业帮扶,2021年绥宁县已完成6个省级充分就业社区(村)建设的基础上,已验收合格29个县级充分就业社区(村)建设,全县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为了方便群众,绥宁县还夯实基础,让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向基层延伸。完成204670名劳动力信息采集录入,就业失业登记、创业优惠政策等就业服务实现足不出户“网上办”、“就地办”和“就近办”7467人次,并协助完成职业培训3165人次、创业贷款4526万元。

“我们将继续擦亮农村劳务经纪人这个招牌,做活‘政府+劳务公司(协会)+劳务经纪人+劳动力’的结合文章,实现群众就业‘农民变工人’‘字牌麻将手变编织手’‘等靠要变自己创’三个转变,打通就业帮扶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的‘最后一公里’,凝聚乡村振兴新动能。”绥宁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返回